探寻会写变创写的练笔智慧策略
1997年,我(卿平海,下同)成为巴蜀名校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的一员,担任初二(6)班的语文老师。作为第三任语文教师,我面临诸多挑战:随波逐流还是继续教改,加班加点还是减负增效……初来乍到,就搞什么改革,不管成功与否都对自己立足安身不利。聪明人不干傻事,这回我却犯了傻,竟又义无反顾地搞起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来,而且是轰轰烈烈的。
面对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仍较严重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我侧重从“学”的角度,提出指导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得”“快”“法”“趣”四字教学观,提倡快写,快速地做课堂笔记,快速地写作文或写阅读提要、写演讲提纲。
坚持每周从语文正课中拿两课时出来,到阅览室图书馆自主阅读、写读书随感,进行口语交际专题活动、写活动感悟。必学课、选学课、活动课的课型优化,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转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一位学生感慨地说:“老师把进阅览室选学作为学得好的奖赏,很特别。为了得到这种奖赏,我上课更讲究效率,课余复习、预习更自觉了。”有位学生在选学笔记里写道:“一进阅览室,就像进入了知识海洋,任我们去遨游。”活动课更让学生欢呼雀跃,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说:“是活动课让我发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能力差距。每次活动课,我都特别兴奋,特别认真地准备,特别投入地体验。”
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必学课以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要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活动课侧重探索怎样实现活动内容序列化和参与学生全体化。如初二下学期听说读写活动系列:精选议论短文朗读,说明选文理由,听者心记;学写议论语段并朗读,说明写法,听者笔记感受;学写议论短文演讲,自评得失,听者笔记论点、论据和感受;自查资料全班都写同题议论文演讲,听者写短评;先小组内辩论,再小组之间辩论,然后写小驳论。进阅览室的选学课,则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读能力为主,要求边读书边作摘录、写感想。这样的选学课效果超乎寻常,多数学生一节课可细读上千字,摘录、写感想各300字以上,有的写感想甚至达800字以上。有位平时动作迟缓的学生竟在选学笔记中写道:“快速的读、思、写,使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飞翔的感觉。”
必学课考试采用百分制,强化“双基”;选学课采用等级制,模糊竞争;活动课则采用评语制,当堂反馈。不管是哪种课型里的评价,都注意因人而异,对优等生找薄弱点,进行挑战性评价;对学困生找闪光点,进行激励性评价。语文中考及格率为100%,优生率由接班时的第六名上升到第二名。
《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这些做法做了专题报道,《人民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经验集萃”专集刊发了我的经验总结《整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初探》[29],该文获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内外10多个地方的同行来校考察交流。
此后,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素养为主题,承担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上创新作文研究课,编写实验教材《创新作文》丛书。该教材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通过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在全省实验使用,发行数百万册。《创新作文》七年级上册[30]、初中第4册[31]、初中第5册[32]、初中第6册[33]由我个人编写,其他册我都参与了编写。
《创新作文》体例做了两次更新改进。
2001年版《创新作文》与语文教材同步,是对教材作文要求的进一步细化,设立了导航台、能源仓、他山石、金钥匙、五彩笔、一字师、新大陆、彩云飞、大世界等板块,引导学生按目标指引、学习辅导、借鉴启发、尝试作文、对照评价、提高写作、广义发表等步骤进行作文学习。多数栏目是所有学生在作文学习中都必须参与的过程,“新大陆”栏目则是有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同学的天地。为了在作文学习中进行创新,我们特别注意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培养。如精选了许多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的文章作为范例,加以精当的点评,以启发学生的作文思路、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
结合考试需要,初三分创新作文训练和中考作文之路,包括立意出新的训练、选材出新的训练、结构出新的训练、写法出新的训练、语言出新的训练和命题作文的强化训练、半命题作文强化训练、材料作文强化训练、话题作文强化训练、应用文小作文训练、考场作文应变技巧、全国中考作文题荟萃[34]。
2004年版《创新作文》是根据语文新课标精神,为配合人教版课标教材的作文教学而编写的,由解题与目标、阅读与借鉴、仿写与创新、作文评价四大板块构成,部分单元增加了扩充知识的板块“相关链接”,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仿写与创新”是四大板块的核心和重点,“仿写”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基本写作技能。第一阶段的“片段仿写”是针对基本表达方式的训练,选用有关本单元话题的典型片段例文,学生可根据其不同的立意、角度和表达方式,进行仿写。第二阶段为“全文仿写”,是针对作文的全面训练,选用例文多是有关本单元话题的中学生优秀作文,篇后附有“评点”,帮助学生阅读和借鉴。“仿写”之后“创新表达”阶段的训练,使作文能在选材、立意、构思和表达等方面具有个性特色和创造性。本阶段选作例文的中学生作文不仅紧密结合该话题写作,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意和个性特色,学生通过研读有所体悟后再次就该话题写作,有助于克服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化倾向和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弊病,把写作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层次。
以上四大板块大体构成理性认识、感性体悟、实践训练、归纳反省的几个阶段,但它们更是一个有机整体,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实践训练的安排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如“片段仿写”可以布置多次训练,“片段仿写”与“全文仿写”可以合并,“全文仿写”与“创新表达”可以结合,“创新表达”可以只安排立意和构思方面的练习等等。
《创新作文》教材围绕写作话题设计了多种活动,并将这一主题贯穿写作训练的全过程,目的在于克服片面强调“技巧训练”的倾向,使作文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具有真情实感。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学生思想、观点、人格、情操、个性的成长,提高人文素养。尝试为初中作文训练确定明晰的总体思路,提供较完备的参考资料和借鉴蓝本,建立实际有效的流程设计和操作方式,但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希望在编写者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为中学生作文训练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道路。
《创新作文》实验教材惠及数百万学生,《创新作文研究与实践》[35]专著和《星空——“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作文选》[36]等研究成果运用到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初中毕业复习指导丛书·语文》[37]和《新课程初中毕业复习指导丛书·语文》[38]中,运用到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实验教材《自主写作》[39]中,运用到专著《高考作文·“一”招夺高分策略——创新篇》[40]中。该实验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怎样让小学生由会写变创写?张速老师进行了同步探索[41]。
1998年8月,张速老师通过公招考试调进成都高新区第三小学校,从事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学,担任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针对大都市学生的新问题,侧重探索由会学变乐学的智慧教学之道。
根据汉字特点,采用猜字谜、编儿歌、念顺口溜、动作表演、做游戏等方法进行趣味识字,将趣味识字法教改经验运用到基础素质教育丛书《小学同步学习指导与训练》语文第一册[42]的编写中,《小学生释词法新探》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引导学生把对课文某些词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便于理解,易于记忆,教案《小猴子下山》[43]就用了动作表演释词法。这样,在识字释词中将游戏、表演、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趣、写得快乐。
循循善诱,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在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上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在阅读争论的焦点上探究;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在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上探究;引导学生角色表演,在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上探讨……这样,将课堂探究性阅读与写读书随感结合,促使读与写互促共进。这一教改经验成果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后[44],《四川教育》也给予了宣传推广[45]。
尝试“二线四步”的古诗教学新模式。“二线”,即课内和课外;“四步”,即课内背诗——情景性记忆,课内画诗——审美化理解,课外学诗——趣味性活动,课外写诗——苦并快乐着。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的课内外背诵唐诗比赛活动,在短短的七个月里,学生平均能背40首,最多的能背200多首,还写了不少诗。该方法的总结论文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上[46],并获四川省教育厅一等奖。
在教学寓言、童话、记人叙事的课文时,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如教《坐井观天》,让一个学生扮演青蛙,另一个学生扮演小鸟,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在《达尔文和小松鼠》教学中,学生表演的课本剧惟妙惟肖,妙趣横生,非常精彩[47]。这不仅促进了课文内容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48]、团队协作、创意表演、创意练笔等综合素质。
潜心研究创意练笔,促使学生乐于写出心里话[49]。诱发学生练笔兴趣,学生由怕写练笔到乐于写练笔,不少学生练笔有创意。2004年6月29日,张老师为全校教师上练笔活动课“令人着迷的纸”[50],受到专家好评。指导学生编《写话集萃》[51],有些学生经反复修改,写出了高质量的作文。仅2001—2013年,指导学生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30篇文章。于佳琪的《我的同学》、张若愚的《小石榴树》、江心怡的《秋雨》《桂林游记》《两只可爱的小鹦鹉》、康静文的《水仙花》《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赵雨恒的《我爱你九龙沟》、张崇洋的《酷爱运动的我》、王冕的《可爱的大头熊》、先思颖的《马虎的我》在《今日少年》发表,江心怡同学的《贪吃的下场》《爱说话的大嘴巴女孩》《找春天》《游苏州》、于佳琪的《小狗“雪雪”》、苏超的《观航空科技展》在《成都教育周刊》发表,班里学生争先恐后,看谁发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