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姿态和过程的优美
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做了专家评课:
一节仅仅是45分钟的课,却让学生经历了作文的全过程;而且整个过程高潮迭起,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时时有精彩的表现,实质是他们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精神愉悦的状态,实属不易。我们不能不反思:一节高效率、高质量的作文课体现了哪些教学规律呢?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好。他们很放松,很自信,而且乐于表达。课堂里的民主平等、轻松快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没有紧张和压力感,更没有被歧视的感受),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得了。而卿老师在营造这种氛围上,功不可没。卿老师不仅有非常好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完全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且懂得怎样把这种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从卿老师设计的每一个话题(尤其是“课前交流,沟通心灵”)以及师生交流中的反应里,处处可以看出卿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其中不乏卿老师的教学智慧。
卿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反映在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上,“想象力不丰富”“观察不仔细”不仅是学生说的,而且是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当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时,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得到了强化。
其次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在卿老师所设计的“调动五官,独特感悟”“情动词发,创意表达”这两个环节里,卿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时候,学生写作才不会感到困难;不仅不困难,写作还可能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这是最好的境界。在这里,最精彩的设计,我以为是“心随纸飞”的玩纸游戏。在“互动评改,分享快乐”这一环节里,有6位学生读了写作的片段,其中4篇内容比较具体;而4篇中3篇的内容与“心随纸飞”的玩纸游戏相关。换句话说,是“心随纸飞”的玩纸游戏触发了学生对自己生活(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的联想和想象,与此同时,也触动了他们的情思。只有此时,他们才能“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当想象和联想真正以生活为基础的时候,这种联想和想象的内容才能鲜活,才能丰富;学生才能真正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来。
第三,把评改环节变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的平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学生先要懂得改什么,怎么改;其次还要乐于改,并且积极地去改。有了这两条,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必然会提高。在卿老师的指导下,这两件事都完成得比较好。
关于第一点,先安排自改。卿老师让学生两次读自己的文章,一读把文字改得大体通顺,二读要围绕中心说话,且都提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在交流的环节,又安排了互改——既改内容,也改文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改”是随着“展示”进行的,展示是对写作的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修改意见,又提供了具体的修改方案,被改者完全是受益者,他怎么不“激动得又说好又鼓掌”呢!在互改这一环节里,还有几个推敲语言的细节,也很精彩。学生有了这样的语言实践,必定会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卿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充分反映在评改这一环节里。如自评的“3+1”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点;互评时,绝不吝啬赞扬、鼓励和掌声。学生在改、评和交流中,心里仍然充满自信;改之后,他们更增强了自信。他们怎么会不愿意改呢?
总之,学生在写作的全过程里,始终是主体。他们自信地说,兴致勃勃地写,高高兴兴地改。一节课下来,他们收获良多。感谢卿平海老师把课标上比较抽象的表述借一节生动的课展示出来。[9]
创意练笔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