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自由写作原动力
2020年3月19日网课上一年级下册的会意字,课后张老师让学生在语文书上找3~5个会意字,仿照图片格式,自己创编有趣的儿歌,在纸上写和画会意字,看谁做得更有意思。
(书上示例)
家长反映,学生很感兴趣,在语文书上找到会意字,激动不已;在白纸上画会意字,兴高采烈;创编会意字儿歌,边写边唱;与家人一起表演会意字儿歌,载歌载舞。
(刁晓阳)
(杨雨瑄)
一根小棒串两口
手在眼上看一看
鱼羊一起鲜味足
田上长草幼苗绿
(邝语桐)
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三人团结,众志成城。乔木丛生,成为树林。眼中有水,泪眼汪汪。
(李宜熹)
太阳升过地平线为“旦”,田里青草绿绿为“苗”,小鸟张口叫为“鸣”,马跑进门为“闯”。
(刘格非)
(漆汐汇)
(王舒瑶)
男-用力耕田男子汉。
看-用手护目看得见。
串-两物相连穿成串。
出-出去才见山外山。
伍:五人一行,成为队伍。
笔:竹毛而制,笔下生花。
好:一子一女,真是极好。
灶:垒土烧火,灶台做饭。
三口爱品尝,
三木始成森,
日月同辉明,
土边生火灶。
你看,宅家抗疫,也能如此快乐,这就是想象激活了学生生命言说的动力!
想象性练笔,激活自由写作原动力。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影响下,在言语调节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心理机能,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按照功能分为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其中想象区利用率最低,一般人只利用了15%,中小学生想象宝藏更有待大力开发。想象本是根据口头语言或文章描述创造新事物形象,想象性练笔记录想象的过程或描述新形象。
中小学生对想象有天然的喜爱,想象性练笔是激发学生想象、激活自由写作原动力的有效策略。我们知道,今天基础教育突出问题之一是教育内部动力不足、动力体系极不合理。教学要形成良好的动力体系,必须最充分地依托和发挥人的生命力量,必须找到和拥有教学的原动力,促使原动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学的原动力是儿童的学习天性,是儿童的学。”[36]因为学是先发的、本原的、自然的,是教育本体的因素,更是最活跃的、多变的目标性因素,是教的目的和归依;而发自外部的教,是后来的、可改变的,是居于助动力地位的。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中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7]。想象性练笔追随儿童想象发展轨迹,促使儿童喜欢想象的天性与想象潜力显性出来,并集中表现为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高级本能。发挥本能是自然、高效、和谐发展的动力方式,决定了学生自为的无限可能性。
想象性练笔顺应了学生自由言说的需求,为学生想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断地想象性练笔不断地诱发学生言说情趣,想象驰骋练笔追随,相互驱动,兴趣盎然,练笔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