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练笔评改享受练笔幸福
用天天练笔评改,促使学生在对话中享受练笔幸福,这是创意练笔评改的追求。
学生不练笔或练笔少,教师对练笔指导少为或不为,影响练笔教学效果的因素是什么?这是一线教师和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影响练笔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练笔评改机制的创建。新课程的练笔评价,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初中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高中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多练对中小学生完成这一练笔任务非常重要,这是国内外的共识。叶圣陶先生主张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32]。契诃夫也说过,新手就要多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天天训练自己,用尽力气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手和脑子习惯纪律和急行军。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经过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33]: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客观现实又不允许我们天天训练学生大作文,于是我们在初中一二年级尝试天天小练笔,即使一句话练笔也可,让练笔追随学生生活,伴随成长历程,率性随笔,自由练笔,并用天天练笔评改促使学生在对话中享受练笔生活的幸福。
老师要督促每个学生都备好专用练笔本,天天练笔,并进行形式多样的评改。最常用的是每天练笔后,学生按照老师评改要求进行自评自改,对练笔进行自我反思性对话。鼓励学生适时进行同学间练笔的互评互改,有可能的请家长评改,对练笔进行分享式对话。教师根据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情况,进行五分制积分式评价,即每次练笔达到阶段基本要求的就得5分,而没有得5分的必须重写或修改达标才行;某一点写得好或有创意的适当加分;每天累积积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班练笔评改总结表扬。达标就满分或改后一百分,体现的是中小学基础性学力的现代理念,加分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发展个性的思想,两者结合以促进中小学生“合格+个性”和谐发展的综合素养追求,有利于避免“作文永远得不到100分、也不至于不及格”的温水煮青蛙的不良恶果。
学生自评、互评等进行“3+1”评价,即发现肯定练笔的三个优点或进步点、闪光点,提出一个改进点或可行的改进办法,评语要有激励性、简明扼要,最好用自己通俗的话,达意即可。这样,评价者需要用“三种眼光”看待天天练笔,即用欣赏的审美眼光看闪光点,用辩证的学术眼光看疑惑点,用创造的发展眼光看改进点,这其实也是三重对话活动,练笔生活因此而意蕴生动、意味无穷。
天天练笔评改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我更新,还能培养学生练笔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学生体验练笔生活的幸福意蕴。对话理论的主创者、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一书中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的本质也是对话;人现实地存在于“我”与“他人”的形式之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都应当受到尊重和关怀。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思想的馈赠,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真正的对话是师生双方共同处于一种作为主体的积极的自由状态,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34]。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教学应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思与行动。练笔是一个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智力探险的行为,只有通过练笔反思才能促使学生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将练笔经验提升为练笔智慧,帮助学生从练笔反思中获得自我感和价值感[35]。
天天练笔评改的对话与反思,秉承尊重、平等、合作、分享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伙伴、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生活、学生与媒体之间多次、多媒、多重对话,形成对话场,不仅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态[36]。练笔评改对话,不仅分享知识提高能力,倾听心声心灵对话;还丰赡学习生活,充盈练笔生活。就如语文新课程所期待的学生写作教学生活意趣: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促进学生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获得与他人分享练笔的快乐,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等。
练笔评改对话是一种民主体验活动,努力追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教学境界: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练笔评改对话激励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心灵去创造出张扬着生命力的文章,促使学生在评改对话过程中产生愉悦美好的心理体验,力图师生共构练笔教学的生命场,诗意地生活,激励每个人都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