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厌写变会写的练笔成功方法
1984年是我(卿平海,下同)语文教学的元年,一个农村孩子成了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王。第一次站在讲台,看到那虔诚求知的热眸,内心不禁一颤,常被厌学辍学困扰而又渴望跳农门的他们与三年前的我不是一样的吗?因愚致贫的家长,提着小土特产,切断代际传递的满眼渴望激起我一腔热血,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作为老师的重大责任[12]。
怎样教好那质朴可爱的学生,怎样答谢那纯朴可敬的乡亲?冷静下来,竟吓出一身冷汗:中师学的是小学教材教法、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拿什么去教初中生?山村学生基础差,一提笔就写错别字,一听作文就皱眉头,一写作文就咬笔头,一交作文就直摇头。学生作文能按要求完成的少得可怜,考试作文达标的屈指可数,作文不写、没写完、不交的大有人在,不少学生怕写作文、讨厌作文甚至拒绝作文。
为解作文这语文之痛,我把能找到的课本教参、作文资料、报纸杂志堆放在办公桌上,一头扎进去,在煤油灯下一本一本地读,贪婪地学习他人作文教学智慧。主动向老教师求教,走几十里山路去听公开课。尝试课堂小仿写,仿词句仿语段仿写法。开展成语接龙、故事续编、课本小剧、心理对话、山村小调查、小种植小养殖笔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写趣味活动、写师生故事、写家庭亲情、写山村见闻。我与学生激情投入一次次活动,也与学生一起一篇篇地写练笔,反反复复改练笔,在教室里张贴、评议练笔……我与学生都陶醉在练笔进步中,不亦乐乎。
我教的第一个班中考破了纪录,我被评为县优秀教师,组织拟对我委以重任,但我还是毅然选择了脱产进修。两年进修,做了两件疯狂的事。把对知识的渴求变为学习的誓言:横扫图书馆!两年后,借书证上留下1000多本书名,写了数十本笔记。图书馆没被扫掉,自己却由进校时的火眼金睛变成了须臾不可离的高度眼镜。坐在高校教室里,边听课边读书边反思过去的教学,似乎明白了许多,又似乎有更多不明白之处,于是我发起、组织了大规模的中学生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自己发现了认识的盲区,找到了书本和我敬佩的教授们没法给出的问题答案。农村部分初中学生为什么厌学严重?学而无获是根本原因,还有学而无趣、学而无法、学而无友、学而无助等重要诱因[13]。农村初中学生喜欢作文的占13.7%,厌恶作文的高达36.9%,学生厌写与厌学有高度的相关性。我们还发现,初中学生自信心发展有逆向性,随着年级增高,其自信心反而越来越低[14],这也与初中学生厌学厌写有密切关系。
《关于25000名初中学生自信心调查报告》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后,获内江市教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内江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浅析》也在《内江教育学院学报》发表。第一次教育科研让我尝到了一线教师做教育研究的苦与甜,也让我感到来自调查所发现问题的压力。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自信心?怎样才能让农村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写作?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开展了语文目标激励教学法实验研究。
语文目标激励教学法的实验假设:以建构学生完整的语文素质结构为目标,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情感教育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进行能力训练为途径,寻求智能因素与非智能因素的优化组合,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个性和谐发展。经过三轮实验,形成了语文目标激励教学法体系[15],即语文学习素质发展的四要素立体结构,以知识为纬、能力为经、思维为轴心、兴趣为动力的单元教学模式,能力点(50个)互补整合的训练序列,兴趣激发、远景激励、智力激励、评价激励、自我激励、目标激励、制度激励、相互激励、实践激励等激励教育艺术等。
课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课外建立了班级手抄报社、创作社、诗社、演讲团、小记者站、农村小科技编辑部等1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学生集资、老师捐资订阅了数十种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报刊,每周开设一节读课外书报课,写读书随笔,举办读书汇报会和学法交流会。开展关于学习理想的讨论、作文、演讲活动,用自我激励量表引导学生持续练笔。
语文目标激励教学法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效果[16],1991年获内江市教委第三届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资阳县教研室发文全面推广。
随后组织把我调入内江教育学院,主持开展了两个语文教改实验研究。针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教轻学和学习指导不科学等突出问题,进行语文成功学习法实验研究,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主编并出版了实验指导用书《成功阅读法》[17]《成功作文法》[18]。《成功阅读法》探索了读写结合方法。《成功作文法》分结构篇、过程篇、表达方式篇、文体篇、创作篇、应试篇,在刘国正、于漪、魏书生、朱绍禹、董味甘等语文教育家的热心指导下,系统总结了用设问拟题、形象化拟题、绘景开头、立论开头、总分组段法、并列组段法、句子过渡、段落过渡、时间线索、情感线索、照应标题、前后照应、篇末点题法、意外结尾法、多向观察、读书笔记、调查采访、发掘材料法、逆向思维法、典型选材、时空结构、事理结构、听读修改、咨询修改、倒叙、插叙、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归纳论证、比喻论证、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即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多事写一人、边叙边议、实物说明、事理说明、一事一议、申请书、建议书、扩写、改写、勤思顿悟、原型启发、相似联想、幻化想象、议论深化、抒情升华、抑扬法、巧合法、审准题意、快速构思等200多种成功作文方法。该书成为畅销书,并获内江市教委一等奖[19]。
从1994年开始,我开展中小学语文读启导学实验研究,主编并出版了实验指导用书《小学语文读启导学》[20]《初中语文读启导学》[21],尝试读中学写、学后练笔。作为主研,我提炼教改经验形成的《读启教学论》[22],通过“扶读—引读—放读”指导学生练笔实践,获内江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改实验成果三等奖。
与此相似,张速老师开始尝试基于幸福语文的乐美作文教改实验探索[23]。
1988年7月,张速老师分配到了四川内江市市中区交通乡莲台寺小学教语文,当班主任。这是一所村小,与当时全国各地村小一样,校舍破烂,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普遍不想学习,有的甚至厌学辍学。张老师的教育梦想,就在这贫瘠荒凉的田野播种了:学习是快乐的,语文是美好的,班级是温暖的。从学生学习感受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细细听一听,听出奇妙的心声;主动说一说,说出自己的想法;美美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尽情写一写,写出感动自己的心里话;自觉做一做,我为班级增光添彩。两年的辛勤耕耘,四期的教改尝试,教室成了学生的乐土,语文成了学生的乐园,这是张老师教育人生的幸福底色,源自希望的田野,源于纯美的童真,源于教育的青春之歌。
1990年9月,张老师调入四川省内江市艺体师范附属小学教语文、当班主任,后来还当了教研组长。学生、家长的整体素质比以前的高了,但差异大了,厌学与乐学同在,死学与会学并存,轻教与重教都有……给城市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张老师开启了新的追梦旅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会学之道。
张老师参与《成功作文法》[24]《成功阅读法》[25]《小学语文读启导学》[26]的研究、编写和实验,大胆尝试新的教法。采用画简笔画或剪贴动植物,抓住关键词语,用彩色线条图示课文主要内容和教学思路,形象直观,《雪地里的小画家》获内江市教委教学设计一等奖。通过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想象等途径,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训练[27],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等奖。在教学某些寓言、童话、记人叙事的课文时,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妙趣横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找春天”“观察秋天特征”“读《小学生优秀作文》”“读童话故事”“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转化后进生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减少甚至消灭了不及格现象。曾教过的有智障的胡某某,开始每次考试成绩很差,均不及格。在张老师的细心辅导下,期末统考,她的语文竟出乎意料地考了84分[28]。会作文、会学习、会做人,成为张老师所教班的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