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练笔的言说欲望
游戏需求,激发学生练笔的言说欲望。
按惯例,每年六一节学校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今年因事要在十点才能全校活动,兴奋不已的学生却在八点以前就早早到了教室。如果像平日里那样上课,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怎么办?看着班上正在准备学校活动时用的气球,我灵机一动,组织学生进行吹气球比赛。学生一听,喜出望外。我说了比赛规则后,学生就忘情地投入……
比赛结束,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活动感受感悟写出来,比一比看谁不仅玩得好还写得好,学生兴味正浓,又激情投入练笔比赛。教室里静悄悄的,快乐酣畅地流向五彩的笔尖,幸福甜蜜洋溢在红红的脸蛋上,我幸福惬意地望着那几十个摇晃着的脑袋……交流时,收获意外的练笔[15]。
有趣的吹气球比赛
今天是六一节,我们班开展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吹气球比赛。
大伙儿可高兴了,抓起气球就吹。你看,我的气球是粉色和紫色,扁扁的,真像家里用的小勺子,可爱极了。
比赛开始了,我连忙对准气球口,用上最大的力气,向气球里吹去。呵呀,呵呀,我使劲吹,脸马上变得鼓鼓的。气球越吹越大,不一会儿,气球就变成了圆形、透明的了,真好看!我太得意忘形了,一不小心,松开了手,气球像一架滑翔机快速地驶过教室上空,飞到了另一个地方……真是个小淘气包,让我又气又爱。
过了一会儿,讲台下就能看见无数气球,有大有小,五彩缤纷。又过了一会儿,忽然听见连续的爆炸声,好像几颗炮弹从炮口发射出来一样,吓得我心都快跳出来了。原来,有的同学把气球吹得太大了。我看到这一切,担心自己的气球也会这样。
我立即拿起两个气球,往嘴里塞,我吹呀吹,脸涨得比苹果还红。刚吹好的气球,我急忙想把它捆好,可是,气球还是从我手心里悄悄溜走了。
呀哈……同学告诉我一个好办法,吹一口气,用手指堵住气球口,这样气球就不会溜走了。于是,我按照同学告诉我的方法吹了起来。果然,气球马上变得像一个皮球,拍一拍,可真有趣呀!
“啪”的一声,比赛结束了。
我虽然没拿到冠军,可我的收获也不少呢。我想,吹气球就像人生道路,没有波折和困难,那怎么能叫真正的成功呢?
(江岸苧,2010-06-01)
平时也吹过气球,学生为什么没有这般激动?那是因为这是比赛游戏。学生为什么能酣畅淋漓地写?那是因为比赛游戏中每个学生都像江岸苧那样各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感悟,有倾诉的欲望,不吐不快啊!学生为什么整个活动都激情投入?那是因为学生游戏需求的满足激发了学生练笔的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孩子们的求学欲望是由父母、由教师、由学校、由所教的学科、由教学的方法、由国家的权威激发起来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我们遗憾地看到,教育在追求知识、技术至上过程中,淡忘了游戏精神。其实,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16],喜欢游戏是人的天性,更是中小学生的强烈需求。如果说数学是数字游戏,化学是元素游戏;那么练笔就是文字游戏,是自我表述与人交流的言语游戏,是一种生命的内在需求。
从言语生命动力学来看,练笔不应成为瞎折腾学生的事情,而应成为学生欢欣向往、跃跃欲试、以求一逞的事情。创意练笔就是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作为言语生命主体的每个学生。当下最重要最急迫的是使学生喜欢练笔,这就要依从于他们的生命指令、顺应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欲求,而不是强求他们听命于社会、教育、成人(教师)的指令,使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写他们不愿意写的东西[17]。
游戏性练笔之所以为学生真正喜欢,根源是激发并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生命言说的欲望。当然,游戏性练笔不是文字儿戏,而是学生由被动执行规则转变为主动自选规则,这与练笔能力提高、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要求紧密关联,互促共进。
练笔动机缺失是当前练笔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M.凯勒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有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四个主要因素。练笔初期我们要不断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引起欲望。让学生成为应试作文的高手,在考卷上拿高分;让学生成为校园写手,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文章。不过,这都是急功近利之举。
最近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发现他有诸多类似于“写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方法”的论述,这启示我们完善游戏性练笔、提高学生练笔言说欲望的新途径。新课程练笔教学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其目标指向学生情意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情感生活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欲望。
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练笔主体,从学生练笔心理入手,通过诸如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个体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特的情感体验,练笔的困惑、需要、渴望等,诱发练笔动机。同时,我们也需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以游戏、活动等内容来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情绪体验,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激情。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想象文”,让他们把练笔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练笔言说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