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养成的微仿创

(四)母语养成的微仿创

我国语文有重视仿写的传统,古有属对、对对子、八股文应试等训练,今有各种仿写测试。在广大语文教师仿写教改探索中,涌现了不少优秀成果,如广东潮安县六联小学丁有宽老师的《桂林山水》片段读写导练设计[26],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春姑娘的大柳筐》的观察仿句说话[27],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看图说话写话》的看图仿句式说话写话设计[28],姚德垚老师的语段仿写的系列训练[29]

仿写教学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仿写无灵气,死搬硬套应付;仿写缺新意,空话套话不少;口语仿说与书面语仿写的分与合,单独细化与结合转化死;小学仿写起步的后置与前移;课堂仿写的随机随心与循序渐进……这些不可回避的真问题,怎样切实有效地解决?10多年前,我进行了从一年级开始课堂仿写的新尝试,效果不错。近年,聚焦低段的微仿创,从儿童视野,探索母语仿创表达能力养成的课堂微活动创意设计与灵动实施。

对于“巧用一年级教材,尝试课堂微仿写”的实践,工作室进行了磨课讨论。认为该探索最有价值的,是低段习作的微课堂立意:“儿童视野的微习作,母语养成的微仿创。”在课堂里践行立德树人,在微习作中促进儿童母语发展,人立则课立。母语习得自有养成机理,母语习得应遵循儿童言语发展规律。以儿童视野来进行读写结合的微习作设计,以儿童言语生命动力激发来实施由仿到创的微言语活动,有利于“有创意的微阅读、有创意的微生活、有创意的微表达”互促共进,不断增益学生有创意的人生体验。这是我参加磨课沙龙的最大收获,进入习作教研的新境界。

微仿创的设计创意,难在被仿点的精选、创作点的激发与其转换点的催化的融会贯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低段教材的短文、诗歌、练习中,精心选择了规范精美的词语、短语、句子甚至句群、语段,通过理解语言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唤醒生活体验、激发联想想象、相互仿说启发,引导低段学生借用规范精美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诗意的生活,将书里的言语生活转化为自己生活的表达言语。

虽是微仿创,但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有阅读量很小、语言积累很少、识写字刚开始、生活体验不多、语言表达力薄弱等诸多问题,课堂微仿创之难可想而知。我从三方面努力,进行化难为易的尝试:一是用“仿说”过渡,促进语言有效转化。巧用教材短文时,由读句到仿说仿写句,促使学生表达有创意;巧用教材诗歌时,由读诗到仿说仿写诗,促使学生表达有诗意;巧用教材练习时,由读词句到仿说仿写词句,促使学生表达有意趣。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降低了仿写的门槛,还尊重了“由说到写”的儿童言语养成的一般规律。“读—说—写”的微仿创活动,有效促进了小学生课堂学得言语能力的三次转化:通过阅读理解,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通过仿说,将学生的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口头言语;通过仿写,将学生的口头言语转化为学生的书面语言。二是引导学生体验、发掘有创意的生活。如有趣味的学习游戏,有情趣的课外活动,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用规范精美的语言表达自己诗意的生活,促进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味,使微仿创形神皆备。三是用辅助办法解决写不出字的问题。儿童母语发展,口语优先于书面语。让学生先口头仿说,再记录下来,写不出的字注拼音,或查字典,或请家长帮助。

仿创应“尚古”而不“泥古”,“趋时”而不“拘时”,仿创微习作也不应浅尝辄止。工作室老师还给我指出了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如,被仿对象的丰富性问题,除了短文、诗歌、练习,低段教材还有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和浅近的古诗,课外阅读也可适当利用,以丰富性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课堂微习作活动,可适当增加学生交流仿写体会、互评互改的微活动。一年级巧用教材仿写,二年级想象性仿写,三年级仿扩中心词句,四年级把语段仿写具体,高年级不同文体写法仿写,循序渐进,这是儿童视野的微练笔,母语养成的微仿创。但怎样将仿创体系细化、微活动化……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教改探索非常有价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