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简介
《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这本书是由.黄兴涛 编;郑师渠总主编创作的,《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共有208章节
1
总 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 一、...
2
绪 言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将中华民族引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12年1月1日,中华...
3
第一章 民国社会与民国文化
...
4
第一节 社会巨变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
在中国社会史上,民国算得上是最为混乱、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其文化变动之剧烈,内容之繁富,创新之活跃和影响之巨大,也为历史上所少见。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从衰败走向...
5
一、民国时期社会的特点
民国承接晚清,中国社会仍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经历着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其一,是国家政治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出现了共和制度...
6
二、社会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民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此期政治经济的显著影响,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态势。 其表现之一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近代新文化成长的物质基础,而资产阶级共...
7
第二节 三大政权的主要文化政策
整个民国时期,名义上的全国政权只有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它们所推行的文化政策对民国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解放区虽然只是地方政权,但由于其...
8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尊孔复古”
在北洋军阀统治之前,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令,包含了一些进步的文化政策的内容,如“约法”规定保障人民的言论、通信和信教...
9
二、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独尊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在文化领域中实行了以“三民主义”独尊的文化总体政策。 根据国民政府的法律,“三民主义”是中华民国建国的...
10
三、苏区和解放区的文化政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文化上也始终是进步文化的领导核心。它在民国时期奉行的总的文化政策,概而言之,就...
11
第三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
风云激荡的民国社会,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已如前述,而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给予民国社会以巨大的能动作用。同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化在扩大其社会影响方面具有了...
12
一、现代文化意识的兴起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活跃
时至民国,人们不仅已明确意识到现代意义上“文化”的存在,文化概念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和使用,而且文化问题本身,也已受到社会一般人至少是知识阶层的普遍重视和讨论,并被...
13
二、民国文化与社会进步
民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强有力的反作用。这一时期,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总是相伴而行,无论是进步还是反动的政治运动,往往都以文化运动作为先导,因此,不同...
14
第二章 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
每一阶段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它最能鲜明而深刻地反映那个时代文化的根本特征。民国时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精神主要由崇尚民主与科...
15
第一节 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性追求
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并不始自民国,但对这两个观念有较为明确深入的了解,响亮地提出这两个口号,将其视为西方先进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却是在进入民...
16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主旋律
在那些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弱小民族和国家里,民族主义既是一种以反抗外来民族压迫,争取本民族独立、解放和富强为内容的思想原则,也是一种与上述内容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17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
同晚清一样,民国文化的中心线索依然是中西文化关系。这一时期,中外交往急剧扩大,西方文化潮水般涌来,各种思潮、学说都得到介绍、传播、提倡和鼓吹,中西文化开始了真正...
18
第三章 文化道路的抉择与论争
如何处理和认识中西文化的关系,也即从文化的角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是近代以来的一个突出问题。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不仅没有结束清末以来持续进行的东西之争、新旧...
1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文化论争
戊戌、辛亥时期,资产阶级文化曾同封建文化进行过一定的斗争,但它还没有能够震撼封建文化的根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与政治上的复辟帝制相一致,在文化思想领域也掀...
20
一、尊孔与反孔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经临时参议院选举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如前所述,他掌权后,在文化上推行一种文化复古的专制政策,致使社会上...
21
二、《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争
1915年9月《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后,以《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为一方,以《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为另一方,围绕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
22
三、“林蔡之争”
1919年上半年发生的“林蔡之争”,即林纾与蔡元培之间的辩驳,是守旧势力与新文化运动激烈斗争的一个缩影。 林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思想保守的文化人。1919年2月至...
23
第二节 五四后中西文化论争的继续
在五四运动后新的形势下,原有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发生了分裂。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左翼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固守“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欧...
24
一、新文化运动队伍的分化
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场革命和由它引起的世界革命高潮,对中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最大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
25
二、“新旧调和”问题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全然拒绝新文化的态度被证明是不合时宜的。于是一些保守文人不再像过去的封建卫道士那样把旧文化说成完美无缺,把新文化说成一无是处,来反对新文化...
26
三、“东方文化优越论”
1920年,梁启超发表了《欧游心影录》一书。同年,梁漱溟先后在北京、济南等地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10月将讲演稿整理出版)。他们通过抨击在第一次世...
27
第三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新文化运动“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看来,科学不仅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且能使人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秘密,摆脱愚昧无知,树立正确...
28
第四节 “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
1935年1月10日,陶希圣、何炳松、萨孟武、樊仲云、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章益、陈高佣、王新命10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简称“十教授宣言”或...
29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
“十教授宣言”声称:“当前的问题在建设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建设既已开始,文化建设工作亦当着手。”“十教授宣言”估计了当时中国文化领域的现状,认为由于新思潮的...
30
二、围绕“全盘西化”的论辩
“全盘西化”作为在这次论战中与“中国本位”对立的口号、主张,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提出。有人认为前者是因为反对后者而发生的,这是一种误解。1929年,胡适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