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字的简化
在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行注音字母的同时,汉字的简化运动也在进行。汉字的缺点是字数多,笔画繁,读音乱,所以汉字的简化始终围绕着克服汉字的这些缺点进行,而并不仅仅是简化汉字的笔画。民国时期的汉字简化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简体字运动、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改进汉字的表音功能。简体字远在汉字的早期阶段就已经产生。汉字从篆到隶再到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简化过程。此后,在汉魏六朝的碑刻中、宋元以来的通俗文字作品中都有不少简体字。太平天国时期,文书乃至玉玺之上都用简体字。清末“维新运动”之后,一些有识之士从普及教育、开发民智出发,不断撰文提倡简体字,有些人还搜集历代的简字俗字,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题为《普及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1921年,陆氏又发表了《整理汉字的意见》一文,提出整理汉字的两种具体办法:一是限定通俗字的范围,大致在2000字左右;二是减少汉字的笔画,第一步采用已有社会基础的减笔字,第二步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加以简化。著名国学大师钱玄同也积极提倡简体字,对简体字运动的开展发挥过重要作用。1920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1922年,他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由陆基、黎锦熙、杨树达联署。后来,这个提案全文刊登在1923年《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提案指出:“文字是一种工具,工具应当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笔画多的,难写、费时间,当然是不适用。笔画少的,容易写、省时间,当然是适用。”提案主张以简体字为“正字”,把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一切严肃庄重的书面语文体。钱玄同在提案中还分析归纳出简体字构成的7种方法:(1)全体删减,粗具匡廓,如“為”作“为”;(2)仅写原字的一部分,如“聲”作“声”:(3)原字一部分用很简单的几笔替代,如“觀”作“观”;(4)采用古体,如“雲”作“云”;(5)音符改少笔画,如“燈”作“灯”;(6)别造简体,如“嚮”作“响”;(7)假借文字,如“幾”作“几”。这是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简体字进行分析,最早提出的关于汉字简体方法的分类。1934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再次提出《搜采固有而较实用的简体字案》。在他的主持下,编辑了《简体字谱》草稿,共收字2400多个。
除了陆费逵、钱玄同外,这一时期还有许多人撰文提倡简体字。据杜子劲《简体字》一书(1935)所附《简体字年谱》记载,从1927年到1934年,发表关于简体字论文的杂志有《国语周刊》、《教育与民众》、《语丝》、《论语》、《太白》等20多种;报纸副刊有《京报副刊》、《申报自由谈》等十多种。出版的专著有陈光尧的《简字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和《简字论集续集》(上海启明学社1933年版),徐则敏的《常用简字研究》(中央大学1931年版)等。
1935年初,简体字运动又掀起了新的高潮。1935年1月,上海文化教育界人士陶行知、陈望道、胡愈之等人组成“手头字推行会”,选定手头字300多个,提出要把这种人们手头上的俗体字应用到印刷上去。同年2月,蔡元培、邵力子、郭沫若、郑振铎等200人和《太白》、《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联名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一文,力倡将俗体字应用于印刷。随后,许多杂志第一次使用了简体字。[4]在日益发展的简体字运动推动下,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5年8月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字324个。尽管它只是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草稿中的一小部分,它仍然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致到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又通令“不必推行”。在抗日战争时期,简体字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当时的解放区,解放区的油印书报刊物采用并创造了许多简体字。这些字在解放以后流行到全国各地,被称为“解放字”。
在民国时期的简体字运动中,先后有多种关于简体字的系统资料编辑出版。它们主要有胡怀琛的《简易字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书中收录简体字300多个。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出版),书中收集简体字1600多个。卓定谋的《章草考》(北平自青榭1930年出版),收集历代章草资料106种,得字3000个。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订、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容庚的《简体字典》(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6年10月版),收字4445个等。
简体字运动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它包括限定普通教育用字的范围和减少汉字的总量。民国时期主要进行了选取“常用字”和选定“基本汉字”的尝试,前者比较成功,而后者则基本失败。上海生活书店1932年11月出版过洪深的《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使用教学法》,认为除了这1100个汉字之外,另加“特别字”250个,可以“用来表达一切的心情和事实”。但事实上根本行不通。因为限定的字数太少,不得不让语言去迁就文字,因此无法推广。在简体字运动的第三个主要内容改进汉字的表音功能方面,民国时期主要做了两种尝试,一是构想新形声字;二是尝试创造“音节汉字”。主张构想新形声字的人设想把汉字现有的形声字系统地加以整理和改造,使相同声旁的字都读相同的音,相同读音的字都使用同一个声旁,或用注音字母或新创字母另造新的声旁。尝试创造音节汉字的人设想选定400多个或1000多个汉字作为“音节汉字”(音节符号),其余汉字全都废弃不用。这两种尝试都违背了汉语和汉字的规律,所以根本无法推行,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以后,简化汉字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今天,简体汉字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用工具。尽管许多简体汉字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在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