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平等的道德观与妇女解放

二、独立、平等的道德观与妇女解放

新派人士以资产阶级新道德为武器,积极促进妇女解放。他们先介绍了欧美妇女界的状况。“今日新思想之势力,弥漫磅礴,殆无往不是。状态万千之女子,或在家,或在市,或为人妇,或为人女,咸于不知不觉之中,有伟壮不挠之精神。宁愿自食其力,不肯仰人鼻息;宁愿独身终生,不肯配偶失意。此种健旺之精神,可以于今日欧美社会之妇女观之”[15],号召中国的妇女也发扬独立的精神,去求得自身的解放。

女子的人格独立,被首先提了出来,“男女者,同类也,人格相同”。“女子者,国民之一,国家所有,非家族所私有,非男子所私有,具完全人格也”[16]。在当时,人格独立被认为是具有“做人群里独立健全的分子的一种精神”。新派人士之所以提倡女子人格独立,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几个妇女,只望见奴隶。中国的女子早已变成——现在还是——奴隶”[17]。但既然男女都是人,就应当都去做人,履行人的条件,即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职务。凡事靠他人,成功、失败、荣辱都以男子为转移,妇女就不会有自己的人格,就无法获得自身的解放。

妇女的经济独立也很受重视,“盖妇女经济上苟不能独立,即始终居于附属的地位。所谓妇女解放者,仅为一二经济上本来独立之妇女解放,而与其他多数经济上不独立之妇女无涉”[18]。妇女怎样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呢?时人认为须从解决职业问题入手。这里的职业,“专指得酬报的工作而言”[19]。母亲替儿子缝补衣服,妻子替丈夫做饭,都不算有职业。妇女怎样获得职业呢?首先要有知识、有能力,同时还要打破封建迷信和旧礼教的束缚,敢于走出家门到社会上做事。民国初年,社会上还掀起一股妇女参政的热潮。

img

民初赴京请愿的妇女代表

以崇尚平等的人道主义来争取妇女的平等教育权。男女须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因为大家认识到“女权愈发达,其教育愈趋于平等,将来之鹄的,必至两相平等而后止,其趋势可见者也”[20]。那么,平等的教育权指的是什么呢?“所谓男女教育平等者,非教育种类之平等,乃教育人格之平等也”[21]。具体而言,它指的是男女在教育领域的待遇和机会平等。男子能受大学教育,女子也可以受大学教育;男子能授学位,女子也能授同等的学位;男子能得到教育方面的荣誉和权利,女子也能得到同样的荣誉和权利。至于教育种类,有的适合于男子而不适合女子,有的适合于女子而不适合男子,就不能强求一律,盲目平等了,“盖所谓教育平等者,非此之谓也”。

img

留法勤工俭学女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