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市新居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居室是中西、土洋兼而有之。但在大中城市,西式房屋已与中式民居分庭抗礼,而且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西式房屋也越建越多。而洋人的推波助澜,更使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此种新式民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里弄建筑、花园洋房、高层公寓。
新式里弄建筑是在改造了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后者由“合院”变为“联立”式。最初的新式里弄出现于上海,多为三间两厢二层联立式。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向多层次、大纵深扩展,并增加了卫生设备,围墙的高度也逐渐降低或者拆掉,式样也多采英式、西班牙式,已经非常接近外国联立式住宅了。当时,北平、天津、南京等一些大城市,也有不少新式里弄住宅,而且同上海一样,里弄内有总弄、支弄,总弄通大街。
花园洋房在民国时期开始在中国的城市、名山大川、避暑圣地大量修建。这些洋房多采国外建筑形式,英式、法式、德式、西班牙式、混合式应有尽有。当时,住花园洋房、西式别墅成了身份高贵的象征,以至于修建之风日盛一日,不再只局限于大中城市,连遵义这样的小城市也有了花园洋房。历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就是在一个军阀的花园洋房里召开的。在贵州,甚至连桐梓这样的小城,洋楼也已不稀罕。杨成武将军回忆说:“桐梓城小洋楼特别多,一幢幢,一座座,相当讲究,据说贵州省的许多军阀、官僚、富商发了财都在这里建一幢别墅,一则炫耀自己的富有,二则金屋藏娇,待我们红军进城时,这些达官贵人早逃之夭夭了。”[6]
高层公寓至20世纪30年代才在中国大规模出现,且多集中于大中城市。其原因除此时中国人已掌握高层建筑的建造技术外,还在于1930年前后的世界经济危机,与西方联系甚广的中国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商品滞销,金融委靡不振,商人们颇感生意难做,只有投资房地产才较为可靠。而此时大城市的人口又越来越多,住房已相当紧张,正是盖高层公寓的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高层公寓开始大规模出现了。当时有名的高层公寓有北平王府井的迎贤公寓,上海沪西的炮台公寓、高纳公寓、毕卡第公寓、达华公寓等。
高层公寓内设套房,用于出售或出租。套房小者有一间卧室,一间起居室,另备厨房、浴室、储藏室。大者还另设餐厅、书房、仆人室。无论大小套房,其内部都有家具、石壁炉台、壁橱、电灶、冰箱等设备。这样高级的住所,其收费自然不低。
除民居外,旅馆也应算做居室,是其另一类。民国时期,旧式、新式旅馆并存,半旧半新式的旅馆也不在少数。当时的新式旅馆,多采西方标准,不同于平房大院的中国旧式旅店,双方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高度上,旧式旅馆多为平房,间或有些楼阁,层数也很少,顾客难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而新式旅馆一般都是3层以上的洋楼,如上海华懋饭店,高77米,共11层。在建筑材料上,旧旅馆多用木材,虽雕梁画栋,但不够坚固,也难抵御火灾。新式旅馆多用钢筋水泥砖石,不但坚固、耐火,而且饰有石雕,并不影响其艺术性,北京饭店的中楼,即可为证。在内部结构上,旧式旅馆设有客房、伙房、饭店,有的还在天井周围设有营业茶座。但总的说来,仍难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新式旅馆在外部或楼顶大多辟有花园,供客人游玩,内部则设有客房、餐厅、酒吧间、舞池、弹子房、会客厅、理发室、小卖部,尽力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在通风、采光、供暖、淋浴方面,旧式旅馆做得都不太好,也不很重视这些问题。而新式旅馆则相反,墙上一般都辟有大窗,注意通风采光;房内又设有暖气设备,杜绝了炭盆取火可能招致的火险;室内亦设卫生间,随时供应冷热水;上下楼则有电梯;室内还有电灯、电话。在管理方面,双方也有本质的不同。
双方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相同处。在客房的出租上,都实行分等经营、按质论价。客房有等级区别,价钱及房间的装修、布置按房间等级的不同而区别开来。当时的新式旅馆,较著名的有广州的维多利亚旅馆、万国酒店,上海的礼查饭店、华懋饭店、百乐门饭店,天津的帝国饭店,北平的北京饭店、六国饭店,青岛的德国饭店,南京的扬子江旅馆、英商旅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