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中国化
1936年,李达写出了《社会学大纲》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代表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解的较高水平。《社会学大纲》的特色,在于介绍和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同时,尤其注意说明和发挥列宁的哲学思想,而且综合和吸收了二、三十年代苏联学者的哲学研究成果和思想资料,表达了作者自己哲学研究的收获。
第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思想,坚持将二者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而不是分割开来阐述,这是李达建构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显著特点。
第二,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他依据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思想,说明了在辩证法的诸多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根本规律,其中尤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最根本的规律;他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说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又在原则阐述其他规律和范畴中,将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化。这样,他便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研究和说明辩证法,从而把辩证法的严密体系展现出来。
第三,依据列宁的理论指导,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学说。他说:“对立统一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它的核心。这个根本法则,包含着辩证法的其余法则——由质到量及由量到质的转变法则、否定之否定的法则、因果性的法则、形式与内容的法则等。这个根本法则,是理解其他一切法则的关键。”由此,他对对立物的统一与斗争的意义及关系、“拮抗”的含义及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等作了详细阐述。

李达像
第四,全面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并提出了认识运动的公式,即“实践——直接的具体——抽象的思维——媒介的具体——实践”,认识就是采取这样的圆运动而发展的。他断言:“所以认识的这种圆运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去的发展过程。”
第五,认为认识的过程是由物质到感觉、由感觉到思维、又进而发展到知觉和经验的过程,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而建立于感性、经验上的思维,则是更高的阶段。感觉是最初的契机,思维是最后的契机;前者是直接的知觉,后者是媒介了的知觉。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在时间基础上由感觉起到思维为止的认识过程。但这两个阶段既不是个别的独立的认识,也不是独立的两个阶段,而是“互相渗透”、互为条件的。感觉上给予的东西,在思维中也是没有的。思维是由感觉发展来的,思维的过程,是感觉明晰化的过程。思维要靠感觉提供材料,感觉要靠思维的抽象作用才能将事物的本质、规律与现象区分开来。所以,感性认识与理论认识是“互相渗透”的。
总之,李达通过自己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而持久的研究,在《社会学大纲》中非常详细而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原理和原则。
如果说艾思奇所写的《大众哲学》,主要偏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话,那么,李达所著的《社会学大纲》,则偏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上的中国化,是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全面的论述,其论述的全面、系统、深入和准确,是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所未达到的。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依据中国实际进行“中国化”的改造、消化后取得的优秀成果。基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中国化”目标,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结构和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