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通史、清史等领域的建树
中国思想史、学术文化史是资产阶级新史学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领域。梁启超于1920年发表《清代学术概论》,于1924年发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突破经学史的狭隘范畴,对清代的各个学科、各个学派、各种学术思潮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他还于1922年整理出版了《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对先秦儒、墨、道、法各派思想进行研究。胡适于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抛弃了儒学独尊的传统,把孔孟学说与诸子学说“平等”看待,各有褒贬。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中国文化史著作有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1926)、陆懋德的《中国文化史》(连载于《学衡》1925年5月至1926年7月各期)、顾康伯的《中国文化史》(1924)、谢勖之的《近世文化史》(1926)、常乃德的《中国文化小史》(1928)等。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化史专著有杨东蒪的《本国文化史大纲》(1931)、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1933)、陈安仁的《中国近世文化史》(1936)、文公直的《中国文化史》、王德华的《中国文化史略》(1936)等。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也是学术史研究的一部杰作。此外,20世纪30年代末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分辑40种专史,如冯承钧撰《中国南洋交通史》,郑振铎撰《中国俗文学史》,姚名达撰《中国目录学史》,顾颉刚与史念海撰《中国疆域沿革史》等,这套丛书较有影响。
资产阶级史学家重视通史的编纂。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曾计划写一部多卷的中国通史,但未实施。李泰棻在1922年出版了《中国史纲》第1卷,1932年至1933年完成第2、第3卷。吕思勉于1922年出版《白话本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用语体文写成的中国通史。20世纪40年代又出版两卷本的《中国通史》,是适应当时大学讲授需要的历史著作。邓之诚于1934年写成《中华二千年史》1~4卷,要求青年学子通观历代兴亡,不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章太炎在为此书作的“序”中阐述了“读史救亡”论。周谷城于1939年出版了《中国通史》2册。1940年,钱穆出版了《国史大纲》2册。1942年,金毓黻编写了属“青年基本知识丛书”的《中国史》。1946年,缪凤林著《中国通史要略》共3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于1920年出版上册和中册,次年又出版了下册。此书以大量事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资产阶级史学在断代史方面也卓有成绩。除已提及的陈寅恪的隋唐史研究、陈垣的元史研究等外,吕思勉先后完成了《先秦史》(1941)、《秦汉史》(1948)、《两晋南北朝史》(1948)。邓广铭撰写了《宋代职官志考》。蒙思通与沈曾植潜心于元史的研究,蒙思通著有《元代社会阶级制度》,沈曾植撰成《元秘史补注》。谢国桢和吴晗专于明史,谢国桢侧重晚明史的研究,撰有《顾宁人先生学谱》、《晚明史籍考》、《晚明流寇史籍考》等论著;吴晗尤长朱元璋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明太祖》、《由僧钵到皇权》、《朱元璋传》等。清史研究以孟森、萧一山贡献最多。孟森撰有《清朝前纪》、《明元清系通纪》、《清初三大疑案考实》、《香妃考实》、《八旗制度考实》、《明清史讲义》等论著;萧一山在1923年就出版了《清代通史》上卷,1930年完成了下卷,此后又经不断修订补充,成为400多万字的巨著,其他著作有《清史大纲》(又名《清代史》)、《曾国藩传》、《洪秀全传》等。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沈味之的《近百年本国史》(1930),孟世杰的《中国最近世史》(1932),罗元鲲的《中国近百年史》(1935),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1936),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1938),陈安仁的《中国近代民族复兴史》(1943),郑鹤声的《中国近世史》(1944),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1947)等。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萧一山、王重民、刘复等人从英、法、美等国抄回大量太平天国史料,重要的研究成果则有谢兴尧的《太平天国社会政治思想》(1935),简又文的《太平天国杂记》第1、第2辑、《太平军广西首义史》(1944),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纲》(1937)、《太平天国史丛考》(1943),彭泽益的《太平天国革命思潮》(1946)等著作。
专史除已提及的史学理论、思想文化史著作外,政治史方面有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谢彬的《民国政党史》等。中西交通史方面有张星烺的《欧化东渐史》,向达的《中外交通小史》、《中西交通史》等。民族史方面有王云五的《中国民族史》,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张其昀的《中国民族志》,宋文炳的《中华民族史》,吕思勉的《中华民族演进史》等。外交史方面有刘彦的《中国近时外交史》、《最后三十年中国外交史》,蒋廷黻的《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8卷等。
新中国成立前,傅斯年、李济、董作宾、蒋廷黻、萧一山、张其昀等去了中国台湾;钱穆、简又文等移居中国香港;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留在内地。胡适移居美国,后去中国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