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学”派的崛起
“史料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因其主张“史学本是史料学”,故有人称之为史料学派;又由于其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故有人称之为“科学派”;还因为他们主张历史学就是搜求史事,又有人称之为“史事搜求派”。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傅斯年(1896—1950),其中心是他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长蔡元培委托傅斯年等筹备建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10月,史语所正式成立,傅斯年任所长。傅斯年在1928年年度报告中说:“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达近代科学,非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故如以历史语言之学承固有之遗训,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观念,以成与各自然科学同列之事业,即不应于中央研究院中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使之与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同伦。今者决意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即认为历史语言之学应像自然科学一样搜求材料、处置材料,“扩充材料,扩充工具,以工具之施用,成材料之整理,乃得问题之解决,并因问题之解决,引出新问题,更要求材料与工具之扩充。如是伸张,乃向科学成就之路”。
1928年9月,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史学思想、办所方针。他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样。”他指出:“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主张客观地研究材料,“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
在“史学便是史料学”、“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思想指导下,史语所在史学方面主要进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该所收购了险些化为纸浆的8000麻袋内阁大库档案,加以整理,至1937年共出版《明清史料》38本。又派董作宾、李济等发掘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先后发掘15次,共发掘遗址11处,为考古学、殷商史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此外,史语所还搜集《明实录》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派人发掘城子崖等。也正是基于“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宗旨,史语所成立之初,没有人参加正在开展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傅斯年的代表作有《明成祖生母记疑》、《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考》、《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
“史料学”派的形成,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泛科学主义思潮在史学界的反映。这一学派在搜集和整理史料方面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史学的发展。但一直有人对“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提出批评,他们强调除史料外,史观、史论和史学方法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