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杰出领袖,也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别鲜明的实践性。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自己的第一篇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反对本本主义》。在该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把调查研究纳入认识论,在系统阐述调查研究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工作方法过程中,批判了本本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在中共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7月,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这篇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中共党内一度存在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进行清算,形成了“辩证的知行统一观”。

首先,它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毛泽东把实践明确规定为“社会实践”、“变革现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指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又说明了实践的多样性,认为“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他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它推动着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目的。他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其次,它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的思想,提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说。他认为,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既有十分丰富的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经过将这些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这一飞跃,是认识的真正任务,但认识运动并未到此为止,还必须把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就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才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对此,他概括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实现这一飞跃也必须经过一个中间环节,把“是什么”转变为“怎么做”,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最后,它揭示了认识真理的道路,概括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毛泽东发挥列宁关于认识发展“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的思想,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达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由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完结,所以,认识真理的道路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途径和道路。

1937年8月,毛泽东发表了《矛盾论》这篇重要哲学著作,又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形成了“辩证的矛盾统一观”。

首先,该文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他继承和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指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唯物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其次,该文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解决了两者的关系问题。他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明确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一项内容来论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宝库,对于完成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他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与每一事物发展的过程相始终;它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普遍的。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它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从各种矛盾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来看,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以及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二是从事物发展上看,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矛盾也有特殊性;三是从矛盾内部来看,在事物同一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同时,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毛泽东强调:“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再次,该文论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他认为,在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对矛盾中,有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把握事物的性质。所以,他强调:对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研究,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同时,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变的,而这种转变会直接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所以,更值得注意。

最后,该文还具体论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进一步揭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着重发挥了列宁关于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的思想,认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性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他通过对矛盾斗争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对抗与非对抗两大类矛盾,认为矛盾和斗争是绝对的,但解决的办法有两类,一是采用对抗的方式,主要解决对抗性矛盾;二是非对抗的方式,主要解决非对抗矛盾。两类矛盾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所以,当用不同方式解绝不同性质的矛盾时,应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促使矛盾向有利方面转化。

《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一种符合新的时代需要、带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基本形成。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特别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系统化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重大突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指导现实的革命活动,并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逐步成熟,并为全党所公认。

毫无疑问,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继承,又是对它的丰富和发挥。它的基本理论特征、基本原理和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但它又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的批判继承,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1]胡适:《实验主义》,《新青年》第6卷,第4期,1919。

[2]胡适:《实验主义》,《新青年》第6卷,第4期,1919。

[3]同上。

[4]同上。

[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183页,北平,北平人文书店,1936。

[6]张东荪:《认识论》,124~125页,上海,世界书局,1934。

[7]同上书,123页。

[8]张东荪:《多元认识论重述》,《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01页,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张东荪:《认识论》,126页。

[10]张东荪:《认识论》,126页。

[11]同上书,126~127页。

[12]张东荪:《哲学ABC》,104~105页,上海,ABC丛书社,1929。

[13]张东荪:《哲学ABC》,108~109页。

[14]张东荪:《宇宙观与人生观——我所献议的一种》(续),《东方杂志》第25卷,第8期,1928。

[15]金岳霖:《知识论》,1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6]同上书,356页。

[17]《知识论》,364页。

[18]同上书,365页。

[19]同上书,462页。

[20]同上书,917页。

[21]同上书,930页。

[22]梁漱溟:《朝话》,1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23]熊十力:《新唯识论》,3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同上书,490~491页。

[25]熊十力:《新唯识论》,444页。

[26]同上书,315页。

[27]同上书,317页。

[28]同上书,343页。

[29]同上书,389页。

[30]《三松堂全集》第4卷,551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31]同上书,552页。

[32]同上书,596页。

[33]同上书,552~553页。

[34]同上书,553页。

[35]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242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36]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3页,重庆,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

[37]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3页。

[38]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59页。

[39]同上书,56页。

[40]同上书,57页。

[41]同上书,66页。

[42]同上书,67页。

[43]张东荪:《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唯物辩证法论战》,135页,北平,北平民友书局,1934。

[44]张东荪:《唯物辩证法论战》,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