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树
在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锻炼和造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在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郭沫若像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市人,早年留学日本。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最为杰出的奠基人。在古史研究方面,郭沫若于1928年根据《易》、《诗》、《书》等先秦典籍写了《〈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的反映》、《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1929年又根据甲骨文、金文写成《卜辞中之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以上5篇论文汇集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于1930年出版。这一划时代的史学著作,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为研究方法的向导,系统地研究了先秦历史,著者自称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编。著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有一条共同规律的原理,在“自序”中称:“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们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该书成功地证明了中国西周存在过奴隶社会,奴隶制是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到后来又转化为封建制,从而第一次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依次叙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完全适用于中国,驳斥了“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的看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成就与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是分不开的。随后,他在这方面又陆续撰写了《甲骨文字研究》(1931)、《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两周金文辞大系》(1932)、《金文丛编》(1932)、《卜辞通纂》(1933)、《古代铭刻汇考》(1933)、《古代铭刻汇考续编》(1934)、《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4)、《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殷契粹编》(1937)等数百万字的著作。郭沫若是利用甲骨文、金文对中国古代史作出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开拓者。他不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者。
吕振羽(1900—1980),湖南武冈(今属邵阳)人,是继郭沫若之后研究中国古代史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34年春,他发表《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一文,认为中国社会在殷代以前为原始社会,殷为奴隶社会,西周与春秋战国为初期封建社会,秦至鸦片战争为变种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年7月,出版《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的精神,以仰韶各地出土器物为主要史料,并结合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探求中国史前社会的特征,认为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为“母系氏族社会”、夏代为“父系本位的氏族社会”,填补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原始社会史研究的空白。他在上书中已初步论证了殷代为奴隶制社会,继而在1936年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一书中,对殷代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作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殷商的奴隶社会性质。《殷周时代的中国》中另一重要结论是主张西周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从而提出了著名的“西周封建说”。吕振羽的西周封建论在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翦伯赞、邓拓、范文澜等史学家都支持他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翦伯赞在论战中写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殷代奴隶社会研究之批判》、《关于“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关于历史发展中之“奴隶所有者社会”问题》、《“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清算》、《关于“封建主义破灭论”之批判》等文,支持吕振羽的殷代奴隶社会说和西周封建论,并从“农村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农民的土地问题、“商业资本”的作用等方面,批判了“封建主义破灭论”和“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邓拓也主张殷商时代是奴隶制、西周以后进入封建社会。他在论战中写了《论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再论中国封建制的停滞问题》、《中国历代手工业发展特点》、《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等文,指出“奴隶制度是世界一般民族共同经过的历史阶段”,从劳役、贡隶、课耕、佃役4种封建剥削形式,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创立期、发展期、转向期、烂熟期4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方面,华岗于1930年写成《中国大革命史》,记述了国民革命的历程,并分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要矛盾、历次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革命史的早期之作。李平心(署名李鼎声)于1933年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该书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著者认为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为国际资本主义的波涛所袭击而引起社会内部变化的一个重大关键。该书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出反映了从鸦片战争至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1937年,何干之出版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此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思想运动的历史,拓宽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领域。邓拓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一文,以确凿的史实阐述了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驳斥了中国近代为“资本主义社会”说和中国进化的“外烁论”等错误观点。这些成果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已开始占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阵地。
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郭沫若在其著作中初步理清了先秦天道思想演进的脉络,使人们对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变异有了大致正确的认识。吕振羽在1937年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部书上起自殷代,下终于鸦片战争前,对近代以前各种思想流派的演绎更替,按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各阶级及阶层的构成上去加以论究”,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通史著作。侯外庐在1934年写成《中国的古代社会与老子》,此书将老子的思想放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去评价,着重研究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影响,为他以后研究中国思想史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时的种种建树还不很成熟,明显存在着草创时期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