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新文学社团成员的创作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文学团体,它的许多作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都享有盛誉,如郑振铎、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他们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创作也大多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为推动新文学的创作,文学研究会十分注重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着重翻译介绍苏俄、法国及北欧、东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等人的作品。《小说月报》曾出过《俄国文学研究》特号、《法国文学研究》特号,还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刊。在文学研究会的推动下,新的作家和新的作品不断涌现。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作家之一。她创作过《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但她的散文成就更高。较早写成的《笑》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有名的白话美文。后来的《梦》、《往事(二)》、《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都有抒情诗的情调和风景画般的美感,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表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女作家的独有风格。
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另一个作家是朱自清(1898—1948)。他的诗作分别收入了《踪迹》(诗文集)与《雪朝》第一集中。而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抒情性散文。在这一类散文中,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这些作品有着十分动人的力量,在新文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王统照(1897—1957)是文学研究会中另一位较有成就的作家。他五四时期开始在《小说月报》、《曙光》、《新潮》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作品,到20世纪30年代初,先后出版了短篇集《春雨之夜》、《霜痕》,诗集《童心》及中篇小说《一叶》、《黄昏》等。他的早期创作中虚幻的想象多于客观的描绘。而随着作者思想的变化,其笔锋逐渐转向暴露和控诉不合理的现实。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湖畔儿语》和长篇小说《山雨》。《山雨》以军阀统治下的北方农村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苛捐杂税、天灾兵祸下农村经济的凋落,农民寻求出路的摸索与挣扎。
许地山(1893—1941)也是文学研究会中富有特色的作家。早年的生活和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收在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里的早期作品,往往以闽粤或南洋、印度等地为背景,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情节曲折,语言明快,人物性格坚韧厚实,富有生活毅力,却又常常带着宗教的虔诚与命定论的思想。散文《落花生》、《春的林野》等名篇皆清新爽朗,富于生机。
在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中,最能代表其现实主义特色的是叶绍钧(圣陶)的作品。从1919年起,叶绍钧开始创作白话小说,最初的几个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五卅运动之后,叶绍钧作品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变化,《城中》、《未厌集》两集里的作品开始关注现实斗争,有意识地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1928年,叶绍钧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以后,叶绍钧还写过一些短篇,著名的有《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逃难》等,这些作品题材更为广阔,讽刺更为辛辣,有着较为鲜明的艺术特点,朴实、冷峻而自然,结构谨严,语言纯净洗炼,而富于表现力。叶绍钧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四三集》等。其中著名的作品如《小白船》、《芳儿的梦》等,为儿童描绘了一片天真的乐园。
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又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新文学团体。它与文学研究会并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创造社成员的思想倾向并不一致,但在文学上都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他们中的许多成员都喜爱歌德、海涅、拜伦、惠特曼、雨果、罗曼·罗兰、泰戈尔、王尔德等作家,在创作上侧重自我表现,作品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诗歌方面的杰出代表是郭沫若,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则是郁达夫。

郁达夫像
郁达夫(1896—1945)是创造社成员中小说散文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早年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印记。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他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沉沦》发表之后,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过很大的反响。郁达夫开始文学创作,便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见之于文坛。在小说中,他往往以“我”为主人公,运用浓郁的抒情笔调,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和率直的自我表白。《沉沦》中的小说《风铃》、《怀乡病者》、《茑萝行》、《还乡记》等都带着“自叙传”性质。尤其是《茑萝行》运用给妻子书信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穷苦知识分子艰难的生活处境和痛苦迷惘的思想情绪,感情浓郁,文词凄切。他的小说,往往是一曲曲灰暗、沉重、凄凉的哀歌。他的许多作品如《茫茫夜》、《迷羊》等,往往赤裸裸地描写性变态心理,把性爱放到很重要的地位,使他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除了感伤之外,又带上某些颓废色彩。郁达夫的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游记散文更有特色,如《屐痕处处》、《钓台的春昼》等名作,笔墨清婉,意境深远,十分动人。
语丝社、沉钟社、未名社及新月社等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颇为活跃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社团。语丝社的主要成员和撰稿者有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孙伏园、川岛、冯文炳、许钦文、林语堂等。其中尤以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最为突出。周作人(1885—1968)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之一。他从新诗创作入手,不久转到小品散文的写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等。其散文舒徐自在,冲淡平和,处处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几乎篇篇都是美文。中国现代散文,以周作人的贡献为最丰富。
同语丝社倾向接近的文学社团有莽原社和未名社,但其成员的创作成就不大。1925年在北京成立的沉钟社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沉钟社在小说方面的主要作者是陈炜谟和陈翔鹤,而诗歌则是冯至。冯至早期诗歌的基本主题是青春和爱情的歌唱,语言整饬而自然,感情细腻而真挚,大多蒙染着一层“如梦如烟”的哀愁,如《我是一条小河》、《蚕马》、《吹箫人》等。后期诗集《北游及其他》中的诗有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思想感情更为阔大,但仍然如一支幽婉动人的笛子在风中吹奏。他的诗注意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一种内在的音节美。而正因为这一特点,他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取得更大成就的是新月社成员,其代表人物是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徐志摩(1891—1931)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在1922年到1931年近10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诗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等散文集。收在《志摩的诗》中的早期诗作大都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如《落叶小唱》、《残诗》等,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但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诗人也在许多诗篇中流露出失望和颓唐情绪,特别是在《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中的一些诗篇,如《大帅》、《三月十二深夜大沽口外》等。此后,他以全部精力追求诗的格律的改革与创造,音调的和谐与匀称。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是那些并无明显社会内容的抒情诗,它们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再别康桥》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诗人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形成了全诗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山中》一诗,将浓烈的思念化为奇妙的想象,用凝炼的诗句生动细腻地表现了爱人之间梦一样美丽的感情。此外如《沙扬娜拉》音节和谐,想象丰富,比喻贴切,意境优美,技巧圆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但创作道路与徐志摩有很大不同。他受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立志做“艺术的忠臣”。1923年出版的诗集《红烛》中的许多诗就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艳丽的风格。但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并不单一,他的许多诗篇都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又化为神奇瑰丽的想象,如《太阳吟》、《死水》集中的《死水》、《祈祷》、《一句话》、《洗衣歌》、《发现》等。在艺术上,这些诗也结构谨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比喻贴切。
新月社另一个较有影响的诗人是朱湘(1904—1933),其诗作以《草莽集》为代表,往往以小诗的形式,歌唱青春的热情,游子的哀怨,愤世者的孤高以及含有哲学意味的思索,精心的构思中显示出倩婉轻妙的特色。

闻一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