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教育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教育

五四运动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邓中夏、刘少奇等先后举办了长辛店、上海沪西小沙渡工人补习学校,出现了民国教育史上第一批工人自己的学校,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提出了教育为民主革命的政治任务服务、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的教育主张,而且更大规模地建立工人补习学校和农民夜校。不仅单独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而且与国民党合作创办了上海大学、黄埔军校,开始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教育的尝试。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在苏维埃地区,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

苏区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起,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为苏区教育的初创阶段,此时的教育以红军教育为主体,办学形式多为教导队、随营学校和各种短期训练班。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为苏区教育大发展时期,确立了苏区教育的基本格局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苏区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在革命与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为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和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中共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作为苏维埃工作的总方针。根据这个总方针,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与各项法令,统一规定了苏区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大会的《宣言》提出:“工农劳动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教育”。《宪法大纲》第12条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实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生产力量。”这些规定基本包括了苏区教育的教育权、教育对象、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初步确立了中共在苏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对苏区教育的总任务和总方针作了集中阐述。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任务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改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对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根据苏区教育的总方针和总任务,在1934年召开的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当前苏维埃教育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整个苏区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是围绕这些中心任务展开的。

苏区的教育,主要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部分。干部教育主要进行专业或政治训练;群众教育包括成年、青年教育和儿童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教育和初级的文化知识教育。苏区教育的主要对象,首先是训练各级干部,其次是广大工农群众,儿童教育自然列为第三位。以干部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是苏区教育最中心的任务。

(二)苏区干部教育的发展

红军的军事学校,最初始于随军的教导队和训练班,1931年后,逐步发展成为各种军事学校。其中有培养高级军事干部的红军大学;有培养连排级干部的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和红军公略步兵学校;有训练炮兵和工兵等部队干部的特科学校;有训练游击队独立团和赤卫队干部的游击队干部学校;有训练前方通讯技术人才的无线电学校;有培养军医、护理、医药人才的红色医务学校和红色护士学校。除中央苏区外,其他各苏区也有类似的军政干部学校或训练班。

在红军的干部学校中,最著名的和规模最大的是红军大学。它创立于1933年11月,学员有600多人,都是从各部队中抽调的营以上干部。内分指挥、政治和参谋三科,另设有高级班,调训军级以上的军事和政治干部。同时还设有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每期学习8个月,主要任务是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指挥素质,同时养成遵守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1934年10月改编为干部团随军长征,到陕北后成为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

为了培养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干部,1933年8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在瑞金成立苏区最高学府苏维埃大学,毛泽东任校长,分为普通班和特别班。普通班招生的对象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基层干部,主要任务是补习文化知识。特别班分土地、财政等8个班,第一期学员1500人,都是来自苏区的县区级干部。学习期限为半年,学习的主要内容分理论学习、实际问题研究和实习三部分。

培养党政干部的高级学校,除了苏维埃大学外,还有1933年建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它是一所党校性质的干部学校,主要是培养领导前、后方政治工作干部。设有三类训练班:一是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主要训练苏区和白区工作人员,学员80人,学习时间为2个月;二是党团干部训练班,共设4班,每班50人,学习期限为4个月;三是高级训练班,培训各省省委委员、省苏维埃及工会派送的高级干部,学员40人,学习期限为6个月。教学主要以马列主义原理、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工人运动等课程为主。

1933年在瑞金建立了中央农业学校,这是苏区创建的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农业干部学校。设有本科、预科和教员研究班,以农业实践为主,把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为苏区生产服务。

当时苏区各种各类干部学校的纷纷建立,在职干部的普遍开展,使苏区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包括党、政、军、师范、医药、艺术、农技等较为全面的干部教育体系,为革命战争和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也为中共此后开展干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工农业余教育的开展

工农业余教育,主要是扫盲识字教育,其主要是通过办“夜校”、“星期学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形式,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夜校是供工农群众利用晚间学习识字的学校。学习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编制,要求达到能识字、能读报和看懂政府各项指示的水平。其课程除了识字外,还要进行政治和科学教育。由于苏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革命的深入,夜校这种识字学校发展迅速。1933年长岗乡4个村就有9所夜校,形成了村村有夜校、每校有一教员的景象。夜校成为苏区扫盲教育的重要形式。

为更快扫除苏区大多数的文盲,组织识字班是更为方便、灵活的形式,适合工农群众在繁忙的工作中参加学习。识字班的教员,由群众自己推选,多为夜校学生,利用乘凉、喝茶、劳动间歇,随时进行教学,效果很好,深受群众喜爱。这种学习方式,在当时的扫盲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4年,江西、广东两省共有32388个识字班,参加学习的工农民众达155711人。

夜校、识字班虽然以扫盲为主,但与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办的平民教育又有不同。它除了扫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进而提高其政治觉悟。在夜校的《成人读本》、《儿童读本》和《初级读本》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四)儿童教育

苏维埃政府视儿童为“未来红色世界的主人”,非常重视儿童义务教育。苏区的小学统称为列宁小学,学制最初为6年,1933年改为5年,其中初级小学3年,高级小学2年。列宁小学有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类型。半日制列宁小学是专为年龄较大需要帮助家庭生产的儿童创办的,是半工半读性质的学校。

根据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和《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规定,列宁小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所以,列宁小学的施教方针,第一是把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第二是把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第三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列宁小学的教育工作由知识教育、生产教育、政治斗争三者密切结合组成的。通过课堂教育、劳作实习、社会实践三种形式完成教育过程。

列宁小学的课程,前期有国语、算术、游戏(包括唱歌、图画、游戏、体操),后期有国语、社会常识、科学知识、算术、游戏。劳作及社会工作列入教学计划。列宁小学学生的成绩评定,不是仅靠各科考试成绩,而是把各科考试成绩和社会活动、劳作实习的表现放在一起评定等级。列宁小学的教师多数是农民出身,不仅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而且要领导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劳作实习,担负有繁重的工作量。

苏区的教育,从苏区战争环境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和总任务,对于建立适合苏区情况的统一学制,以及新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都起了指导性作用。苏区教育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无产阶级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千百万优秀的革命干部,使广大的工农群众从封建愚昧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成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