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运动与平民教育思潮
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是民主主义思潮在教育上的集中反映。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提出要实现“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的民主国家,就必须给人民以各种权利,包括教育权在内,主张贯彻“唯民主义”的教育方针。
1919年4月,教育调查会在议决的《教育宗旨研究案》中提出了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的主张。1919年10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了《平民教育》周刊,宣传平民教育。认为:“不先有了平民教育,哪能行平民政治”。同时,蒋梦麟也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和平与教育》一文,认为“世界潮流且日趋于平民主义。平民主义愈发达,则其和平之基础愈巩固。故欲言和平之教育,当先言平民主义之教育;欲言平民主义之教育,当自养成活泼之个人始。”来华讲学的杜威也说:“我们实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人人受着切己的教育。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要使学校生活真正是社会生活。”从此,“平民主义”教育的口号流行,平民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起来。
1920年3月,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廖书仓等人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为宗旨,通过“以学就人”的露天讲演和刊发出版物形式,在城市、乡村和工厂开展平民教育。同年,晏阳初根据在法国实施华工补习教育经验,先在上海试办,后在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推行平民教育。1922年3月,他在长沙联合各界举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开办平民学校60多所。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朱其慧为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接着各省也相继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约有20个省区开办了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当时全国各地中等以上学校大都附设了平民学校。平民教育思潮成为五四以后主要教育思潮之一,平民教育的实验也大规模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