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便利的新式交通

四、日益便利的新式交通

清朝末年,中国就已呈现新、旧交通并存并立的局面,只是到了民国,新式交通日益发展,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旧式交通则因自身的不合时宜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保留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新式交通即西式交通,从广义上讲,是指陆运之铁路、公路,火车、汽车;水运之轮船;空运之飞机以及邮政、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等。

民国建立伊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积极倡建新式交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中国的新式交通业有了较大发展,老百姓“行”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在陆运方面,民国初年,实行铁路国有政策,但由于战争频繁,破坏力巨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无力筑新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天下稍定,国家路政建设有了发展的契机。国民政府正视现实,除中央筹资修路外,还准许各省政府根据本省交通的需要,报请中央批准后,自己筹款或省营或民营来修筑新铁路。这样国营、省营、民营铁路同时并进,以期遍及全国的铁路网早日建成。就实际情形看,江浙、山西、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较有起色。江浙新修了杭江铁路,阎锡山在山西新修了同蒲铁路。同蒲路具有“只出不进”的特点,其轨距与其他铁路相同,但它用的是32磅的钢轨,与普通的55磅钢轨不同,“每轴载重,正太为14吨,同蒲路为8吨半,约占其半,车钩高同”[7]。这样一来,阎锡山的火车可在其他路上行驶,而一般的火车却无法驶上同蒲路。东北的铁路网最为发达。据1924年的统计,当时全国铁路总长约12000公里,而东北铁路总长就有6000多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的半数。

img

朱德骑自行车像

中国公路的建设,在民国时代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12—1931年,1932—1937年是第二个时期,八年抗战是第三个时期。民国建立不久,多数省份都开始修建公路,从事军运和长途汽车民运,其形式有省办也有民办,民族资本汽车运输企业不断涌现。这样到了1930年,全国公路已长达27000多公里。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下设立了“公路处”,具体指导全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1932年到1937年,中国新筑公路2万多公里,完成了京沪、京闽、沪桂、京鲁、京黔、京川、汴粤、京陕、洛韶九大干线及其百余条支线的修建。这时全国公路已达10余万公里,初步形成一个全国互通的公路网。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筑路计划已无法实施,国民政府因时而变,将“公路处”并入交通部,重点修筑对抗战有战略意义的西北、西南公路。

img

1930年上海南京路

汽车是公路运输的重要工具。民国时行驶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几乎全是进口货,其中又以美国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克莱斯勒“道济”以及福特汽车厂的福特车最为有名。翻开当时的报纸,这几种车的广告比比皆是。“道济新六缸车各部件的构造,机件的装配俱含有美满的特色。道济汽车周身之坚固,大梁之结实,舵轮之灵便以及车膀子之良美,俱能表显道济汽车精良的成色超群异众”[8]。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也不甘寂寞,前者宣传自己的新款“雪佛兰”很受欢迎,“新雪佛兰之畅销实超出最乐观之预料,盖今年九月新车之造至一百万辆”[9];后者经过长期努力,使福特车的销量在20世纪40年代位居中国第一。

火车的通行,使百姓可以自由地往返各地。汽车的大量涌入中国,则促成了中国众多的长途运输公司的建立,而这又便利了人们的行止。

在水运方面,民国建立以后,除原有的轮船运输公司如轮船招商局、宁绍商轮公司、日清汽船会社等外,一些新的公司如民生公司也纷纷成立,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拿民生公司来讲,它于1926年由卢作孚创办,20多年后,已拥有140多艘轮船,总吨位达5万多吨。各轮船公司,在中国沿海、内河联手开辟了很多航线。沿海航线以上海为中心,北为北洋航线,南为南华航线。北洋航线的主要口岸是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威海、营口。其航线有上海—烟台—天津,上海—海州,上海—青岛,上海—营口,烟台—大连—天津,大连—天津—上海等。南华航线的主要港口有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州。其主要航线有上海—宁波,上海—温州,上海—福州,上海—泉州,广州—澳门。至于内河航运,也以轮船为主,木船已担当次要角色,主要用于短途或中短途载客,就航运的范围而言,北至鸭绿江,南到珠江,都有轮船在行驶营运。

在空运方面,1929年,中国航空公司成立。不久,欧亚航空公司和西南航空公司也宣告成立。中国航空公司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它在中国开辟了三大干线、十几条支线。三大干线是沪平、沪粤、沪蜀线。沪平线飞机自上海起飞,经南京、济南、天津最后到北平;沪粤线是从上海出发,经温州、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到达广州;沪蜀线由沪汉、汉渝、渝蓉三段组成,由上海到武汉,武汉至重庆,最后再由重庆至成都。除国内航线外,还开辟有国际航线,直抵美国、菲律宾。欧亚航空公司于1931年成立,为中德合资,其合作伙伴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开辟了两条定期航线和五条不定期航线。两条定期航线是北京—广州、包头—兰州线,五条不定期航线是西安—天水—兰州、安西—平凉—兰州、兰州—凉州—肃州、肃州—西安—哈密、长沙—衡阳—广州线。西南航空公司为中国独资企业,老板为陈济棠,成立于1933年,辟有五条航线:广州—龙州—环州、梧州—贵阳、南宁—昆明、广州—福州、广州—钦州线。

民国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航空公司,如日本人占领中国东北后建立的“满洲航空株式会社”以及抗战结束后陈纳德创办的“中美民用航空公司”等。

就乘坐飞机的乘客而言,多是公务人员或有钱人,一般老百姓是坐不起的。

综上所述,伴随着西风的东渐和中国趋向现代化的发展,民国时期民众的生活习俗较前相比,在某些地域如城市地区,某些方面如衣、食、住、行,某些人群如非赤贫阶层中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保留了一些传统内容的同时,在总体上“西化”了。

谈到民国风俗逐渐“西化”的原因,很多人只从宏观上去找,这有其道理,但并不能解决一些微观现象问题。要解决后者,还必须深入研究民国时期人们的赶时髦心理。

民国建立后,人们多愿意穿西服、食洋菜、住洋房、坐汽车,这可称之为赶时髦了。这种赶时髦是一种惊人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的推动力。它与一个国家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到多数人,改变世人的生活习惯。

当然,赶时髦并不是一定意味着社会进步,正如民国时人们穿西装、吃西餐并不等于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但赶时髦确实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生长。社会组织越先进,时髦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反之则越小。因为在一个很少变化的社会里,诸事诸物皆照旧,人们相互之间也都很了解,人们就很难产生赶时髦的心理。民国时期,社会组织较以前发达,社会财富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有增加,且在分配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新式家庭地位已经确立,赶时髦的心理有了生长的肥沃土壤。而且,它并不只是新女性和公子哥们的特有物,它在当时几乎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实现生活现代化的一种激励力量,只是各有轻重罢了。对此人们只要看看西式衣、食、住、行的普及率就会明白这并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