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舞蹈

二、舞蹈

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舞蹈艺术在辛亥革命之后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早对中国传统舞蹈进行改革是在戏剧方面。1911年欧阳予倩从日本回国之后,与春柳社旧友陆镜若组织了新剧同志会,开始努力编演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时装京剧,如《阎瑞生》、《家庭恩怨记》等。欧阳予倩所编演的京剧剧目除了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之外,在表演形式上刻意求工,特别注意下工夫编演了许多美丽动人、技艺高超的舞段,像《杨贵妃》、《百花献寿》、《嫦娥》等剧中的舞蹈,表现了他勇于创新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史修养。在20世纪20年代,欧阳予倩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美誉。梅兰芳关于汲取各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汇创新,在戏剧中所表演出的舞蹈纯厚浑圆,炉火纯青,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霸王别姬》、《廉锦枫》、《黛玉葬花》、《洛神》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此外,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京剧名家也都十分注意舞蹈在戏剧中的表现力,其戏剧舞蹈也各具特色。被誉为“武生宗师”的杨小楼20世纪初期即已誉满全球,各工剧目,无不精彩。在绚丽多姿的各种地方戏中,也出现了许多十分优秀的、歌舞成分很重的剧目和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欧美舞蹈在19世纪晚期以后逐渐传入中国。20世纪以后,随着欧美艺术团体不断到中国演出和电影业在中国的发展,欧美舞蹈的流行趋势更加明显,专门教习舞蹈的机构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纷纷建立,特别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这样的机构更多。但随着西方舞蹈的大量传入,黄色歌舞也风行一时,影响很坏。

民初承继晚清,舞蹈被列为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之一,校园舞蹈逐渐风行,舞蹈教材也大量编制出版。20世纪20年代以后,音乐家黎锦晖编写了30多个具有儿童特点的、融教育与舞蹈为一体的新型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打破了校园歌舞成人化及由外国舞蹈一统中国学校舞蹈的格局。他的代表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三蝴蝶》、《小羊救母》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小鹦哥》、《蝴蝶姑娘》、《吹泡泡》等24部儿童歌舞曲。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儿童情趣,被中小学采用为教材、风行全国20多年。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曾出现过一些纯商业性质的歌舞团体,其中较有影响和特色的有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中华歌舞剧社、中华音乐剧团、新疆歌舞团等。中华歌舞团是在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的基础上于1928年为赴南洋演出而组成,由黎锦晖任团长兼指挥,足迹几遍南洋群岛各城市,演出结束后即解散。明月歌舞团成立于1930年初,由黎锦晖负责,主要以中华歌舞团部分成员为基础组成,几经周折,于1933年解散。中国歌舞剧社由姜椿芳、江闻道、袁励康等发起,成立于1944年4月,该团旨在为创立中国民族歌剧及中国舞蹈打基础,当时曾产生不小反响,1946年5月解散。中华音乐剧团和新疆青年歌舞访问团也都风行一时。

真正给中国新舞蹈带来生机的是吴晓邦和戴爱莲。他们所开拓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使中国舞蹈真正成为抒发人类美好感情的艺术。1935年以后,吴晓邦开始在国内演出自己的新编作品。1935年9月,他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等11个舞蹈。1937年4月,他又举行了第二次舞蹈作品发表会,创作演出了《拜金主义者》、《中庸者的悲伤》等,两次演出形式十分新颖,内容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吴晓邦立即投入到神圣的抗战中去,其创作不论从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使他的新舞蹈进入了成熟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共创作了100多个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三部曲》和舞剧《罂粟花》、《虎爷》、《春的消息》等。这些作品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抗战期间,作为舞蹈家,吴晓邦辗转往返于贵阳、重庆、成都、广州等地进行演出、讲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2年7月,他受聘到广东曲江艺专舞蹈班工作,在一年的教学中总结了几年的创作经验,整理出一套新舞蹈基本训练教材,使其系统化、中国化、科学化。在教学的同时,他还创作了舞蹈《饥火》、《思凡》、《生之哀歌》、《月光之歌》等,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其舞蹈塑造了各类迥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内涵深邃,富于哲理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戴爱莲也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曾在欧洲学习舞蹈多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于1940年1月回到香港,以后又辗转到达重庆。1941年7月,戴爱莲与吴晓邦、盛婕在重庆举行了舞蹈专场演出。之后,她在舞蹈园地努力耕耘,创作出了《警醒》、《前进》、《东江》、《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及芭蕾舞《森林女神》,现代舞《拾穗女》等。回国之后,戴爱莲从不放过搜集民间舞蹈的机会,并将其加工提高。1946年3月,她在重庆青年馆举行首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表演了《瑶人之鼓》、《嘉戎酒会》、《羌民端公跳鬼》、《倮倮情歌》、《坎巴尔汗》等10多个舞蹈,其中包括了汉、藏、维吾尔、彝、瑶、羌六个民族的舞蹈。她为祖国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使人们看到了祖国丰富的艺术宝藏,边疆舞因此而风行全国。此外,戴爱莲还是一位优秀的舞蹈教育家,曾先后为重庆国立歌剧学校创办舞蹈系,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育才学校教授舞蹈。1948年,她在北平各大学教授边疆舞,并迎接了北平的解放。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的舞蹈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红色舞蹈与红色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的作用。1932年春,苏区成立了“八一”剧团,由赵品三担任团长。1932年9月,在“八一”剧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工农剧社。1933年4月,中央苏区又成立了第一所艺术学校——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由著名舞蹈家、苏区三大赤色舞蹈明星的李伯钊任校长兼团长,石联星任舞蹈教学和编导,刘月华等任专职教员。中央苏区的歌舞活动由此而发展到高潮。1935年,在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中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团体——列宁剧团。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改名为中央人民剧社。此外,还有战斗剧社和星火剧社。抗战爆发后,这些剧社纷纷奔赴前线。1938年2月,延安抗战剧社总社成立,后又相继成立了许多剧团,他们的舞蹈表演内容丰富而精彩,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渡黄河舞》、《摇船舞》、《抗日舞》、《工人舞》、《农民舞》、《国际歌舞》、《保卫黄河舞》、《生产运动舞》,甘肃民间舞蹈《赶驴》,由斯诺夫人传授的美国《踢踏舞》等。1942年以后,延安抗日根据地的秧歌运动开始展开,1944年出现大普及高潮。在大后方,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组建的10个演剧队、4个抗宣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在抗战八年中迎着日军的炮火,深入前线,鼓舞战士的斗志,在后方为宣传、组织、教育群众,团结一切抗战爱国人士,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剧、音乐和舞蹈,为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在演剧队从事舞蹈的演员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演员、编导及理论研究家。1939年7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四川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并于1944年增设了舞蹈组,舞蹈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自建校到1943年,在吴晓邦和盛婕等舞蹈家的指导下,学校师生们先后创作了《荷叶舞》、《抗日胜利大秧歌》、《化学舞》等。1945年以后,在秧歌运动的影响下,他们还创作了《农作舞》、《朱大嫂送鸡蛋》、《王大娘补缸》及民间舞蹈《打莲厢》、《跑旱船》等,成立于1937年9月的孩子剧团在1938年归属第三厅领导之后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舞蹈是他们最重要的表演节目。1942年夏,孩子剧团始告解散。1935年10月,新安旅行团在江苏淮安成立,随即走向全国,宣传抗日,唤醒民众抵抗外侮。在走遍全国的过程中,他们创作并表演了许多舞蹈和舞剧,如《快乐的人们》、《反法西斯进行曲》、大型秧歌剧《雨过天晴》等,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