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衰落中的道教

一、衰落中的道教

民国的道教各派,除个别派别如全真道外,普遍不太活跃。民国道教徒的活动主要有放戒、做道场等。全真道在北京、武汉等地曾举行过6次左右的放戒活动,支持者有总统黎元洪、各省省长、将军、督办、商会会长等人士。对这些放戒活动,道教徒认为世人还是需要的,并声称“道教今后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51]。

总的说来,民国时期的道教不很景气,一些道观成了专门赚钱的场所,很多道士以为信徒做功德来谋生。而信徒们举办的道场活动,一为企求登仙;二为娱乐享受。在日益世俗化的道教活动中。一向秘不外传的道教内修秘术,也逐渐流向社会。

民国道教的教义,仍为道、德、玄、一、无为、清静、寡欲、不争、坐忘、抱朴、九守等,与清代并无多少不同。其戒律仍为“五戒”、“八戒”、“十戒”,内容与佛教戒律基本相同,系从佛教戒律沿袭而来。此外还有清规,即对违犯戒律的道士的惩处条例,主要有跪香、劝离、逐出等。

民国百姓信奉的道教诸神有玉皇大帝、城隍、老子、灶神、土地、阎罗、财神等。这些神灵约分三类:想象中的至高无上的神,如“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历史人物之神,如被尊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民间传说之神,如财神。我们在这里只能择要做些介绍。

1.城隍 当时民间多传城隍之在阴间,亦如县令之在人间,因此清代县令多礼敬城隍。但民国时期的县长多少都有些现代科学知识,去祀城隍者寥寥无几。普通百姓则对城隍参拜如前,日期多在每月十五,仪式多为上供品,然后对着塑像三跪三叩。

2.灶神 神像为一男一女,被供于厨房中。清代是每月十五拜灶神,到了民国,人们只在阴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神了。民间盛传这一天灶王爷上天汇报各家情况,因此百姓多以米糖、草豆供灶神及其所乘马匹,使其能愉快升天“言好事”。

3.土地神 在当时只被欲兴土木盖房建院者参拜,其地位较之以前可谓大大下降了。土地神并无神像,只有神位,人们参拜时,暂将神位置于庭堂,名曰“谢土”,“此外无特别祀典”。

4.阎罗庙 在各个村庄都有,不过大小规模不一。谁家死了人,就于第三天到阎罗庙哭告,名曰“报庙”。

5.财神 是最受欢迎神,俗名赵公明,被各商家供于正厅中,每年正月,是财神的祀期。民间有些家庭,也供财神。

当时道教界也自办了一些学校,如上海的仙学院、成都青羊宫蚕桑学校等,给学道的学生讲授道教教义和《正统道藏》等道家典籍。陈撄宁等道教人士还自办了一些刊物,如《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等。

民国道教的研究,虽不似佛教那样繁荣,但也有一些成果。在道藏、经文方面,有翁独健的《道藏子目引得》、曲继皋的《道藏考略》、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杨钟钰的《觉世宝经中西汇证》和《太上宝藏中西缵义》、邬云程的《格言汇编》等;在教义、仪轨方面,出版了镇江清心堂止水坛所编的《灵孱宝录》、陈让之的《入道阶梯》、逍遥子的《修真指南注介》、刘估众的《冲庸》等著作;在道教史方面,则有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傅代言的《道教源流》、傅勤家的《道教史概论》和《中国道教史》、许地山的《道教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