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和解放区的文化政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文化上也始终是进步文化的领导核心。它在民国时期奉行的总的文化政策,概而言之,就是毛泽东抗战时所阐发的“新民主主义”,即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或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不过这一纲领或总政策的形成及全面贯彻,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当时苏区和解放区的艰苦条件下,推行得较为持久和彻底,效果显著,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强调人民民主、注重大众文化建设;三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并为此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分析、研究、处理各种文化问题、制定文化政策的立场和方法。在文化建设和文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或称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强调文化为阶级斗争服务。如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大会上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从而创造出“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15]。张闻天在《论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中也指出,不能仅仅满足于在革命实践中使群众相信或崇拜马列主义,还必须经过系统的宣传,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深入到广大群众的意识中去,这才是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16]进入抗战后,中共在理论上更加成熟,开始明确提出要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方针”区别开来,指出国民文化的方针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但同时又强调,在这一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17]。
注重人民民主和对工农民众的文化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由其阶级性所决定的。中共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将广大民众视为中国革命最根本的动力,在坚持发动工人、农民运动的同时,始终主张并奉行用先进的文化教育民众、服务民众、武装民众,使文化成为人民群众提高自身觉悟,改变自己命运,直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强有力武器。因此,保障人民大众的民主权利和文化权利,便成为其始终不渝的文化宗旨。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主张实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通信的自由。普及教育,也是这一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党成立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一大批共产党人为了遵行中共二大宣言中所提出的“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文化纲领,走入社会底层,建立了各种工农组织,通过兴办各种学校、补习班、俱乐部、阅书报处和大众图书馆等方式,对工农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政权,借助政权的力量将自己的文化教育方针付诸实施。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正式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18]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各个根据地也都同样执行了这一政策。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施政纲领中就宣布:“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19]这些政策的切实推行,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民众的文化政策,还表现为强调文化必须为广大民众服务。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此后,大批文化工作者本着这一精神深入到工农兵中去,创造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并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又一重要方面。中共在“二大”中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又进一步制定了建立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与此相一致,在思想文化上,它也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封建,并且十分重视团结和领导一切进步的文化力量,共同组成文化上的同盟。五四后期,中共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联合,一起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国民革命时期,“共产主义”与“革命的三民主义”成为好朋友,结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它领导、组织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发起了左翼文化运动;抗战前夕,它又领导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的宗旨是:“反对异民族的奴役,反对旧礼教,反对复古,反对武断,反对盲从,反对迷信,反对一切的愚民政策”,它声明“要和一切忠心祖国的分子,一切爱国主义者,一切自由主义者,一切理性主义者,一切自然科学家……结合成最广泛的联合阵线。”这场运动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统一战线政策。进入抗战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政策的运用更加自觉和熟练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五四以后“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分四个时期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由于反动落后文化势力还很强大,进步的文化阵营结成文化统一战线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力量,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谈文化统一战线,自然离不开知识分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幼年共产党曾经犯过“左”倾错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中共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采取了大量培养和吸收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政策更得到了切实而大力的推行。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文件和指示,如《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央宣传部、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等,反复提醒“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20],强调“中国是一个被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所造成的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国的人民解放斗争迫切地需要知识分子,因而知识分子问题就特别显得重要”;“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明确指示:“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卓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人民的政府应有计划地从广大人民中培养各类知识分子干部,并注意团结和教育现有一切有用的知识分子”[21]。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又是基本前提。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革命的阵营中来,中共中央及各地方组织还积极营造有利环境,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为知识分子创造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22],保证他们创作和发表文化成果的充分自由。这种民主、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共产党领导的地区成为众多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文化政策上,中国共产党严格恪守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风俗和习惯,扶助其发展文化,因而扩大了文化统一战线的范围,增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大力提倡科学。限于条件,抗战前更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宣传,以及社会科学的研讨和传播工作。抗战时期,待环境稍有好转后,即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等自然科学机构和学会组织,并在中央机关报上发表《提倡自然科学》、《欢迎科学技术人才》等社论,强调“提倡自然科学正是发展抗日的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到坚持长期抗战与增进人民幸福这个目的所必须的、所应有的步骤”[23]。自觉加强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由于中国共产党奉行了上述文化政策,因而在推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