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本位文化”论的提出
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决战的时刻,人们在文化问题上的立场也变得愈加泾渭分明:国民党蒋介石及其御用文人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梁漱溟的“往东走”、张东荪等人的“接根”说,概而言之,都可归入“儒家本位文化”的名下;胡适、吴世昌等自由主义者的“走向自由民主的大道”实未脱“全盘西化”论的故辙;而共产党人和拥护人民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则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本位文化”的主张。
胡绳在《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一文中指出,八年抗战已经开辟了新文化的必然归向,这就是:“面对实际,走向人民”。“所以,文化运动当前的任务,就该是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求得新文化和人民在一起而共同提高起来。”[53]冯契则概括出了“人民本位”的提法,他说,我们正在进行的“这个文化革命的基本特点”,“首先,它是人民本位的,至少是要求人民本位的”。[54]王亚南也说,新文化“一定是属于人民的,便于人民取得社会政治权力的”[55]。
他们提出“人民本位文化”论,是基于从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观点看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思路。“人民本位”是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现实基点:“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文化,就一定是新时代与新中国的。是新中国的,所以我们反对全盘西化,因为那是等于在文化上受人奴役。是新时代的,所以我们也反对中国本位,因为若无条件地接受旧传统,就等于向封建势力投降。更进一步说,也只有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以中国人民为原动力,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才能建立起来”。[56]从“人民本位”出发,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忽视文化的时代性,以中国国情特殊为理由排斥外来文化;又要反对忽视文化的民族性,以为既然是新文化就不能带有任何民族的色彩。他们还强调,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时代性为更本质更能动的主导方面。冯契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中世纪文化比较,没有太大的不同。中国没有工业,缺乏科学与民主,西洋又何尝有?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与“西洋现代的文化”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蔡尚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代表“较旧的封建社会时代的文化”,英美文化是代表“较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的文化”,苏联文化是代表“最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其间根本的差异和冲突是时代性的而不是民族性的。
总之,他们从肯定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观点上,强调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本质是时代性的;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上,强调新文化“人民本位”的必然性。二者相辅相成,所达到的结论是:文化的时代选择,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选择,即中国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现实的选择。由此还可引申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原则:“中国所需要的文化思想,一定要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能够解决得了中国的实际问题”。即中国文化的时代选择,就是服从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事业需要的现实的选择。这是近代关于中西文化论争所沉淀下的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在人民解放战争隆隆的炮声中,“人民本位文化”的口号,清新激越,盖过了“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一类嘈杂的声音。新文化的轮廓已清晰可见。
[1]《康有为政论集》,84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同上书,955页。
[3]同上书,740页。
[4]同上书,727~728页。
[5]同上书,798页。
[6]《康有为政论集》,733页。
[7]《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138页。
[8]同上书,220页。
[9]蔡元培:《致许崇清信》,《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
[10]《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220页。
[11]《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文集》上册,2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139页。
[13]《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375页,北京,三联书店,1984。
[14]《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文集》上册,264页。
[15]《说孝》,《吴虞文录》卷上,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16]《坟·从胡须说到牙齿》,《鲁迅全集》第1卷,2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
[18]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9]《新旧思潮之激战》,《李大钊文集》上册,103页。
[20]《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443~445页。
[21]《李大钊文集》下册,151~1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所引东方文化派之论著,均见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3]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
[24]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
[25]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
[26]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10~14页,北京,北京印刷局,1924。
[27]《精神生活 东方文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402~403页。
[28]有关马克思主义者对“东方文化派”思想的批判,可参见刘辉:《简论早期共产党人对“东方文化派”思想的批判》,《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增刊。
[29]张君劢:《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
[30]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下篇》,《科学与人生观》。
[31]丁文江:《科学与玄学》,《科学与人生观》。
[32]王星拱:《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
[33]《答适之》,《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377页。
[34]同上书,351、354页。
[35]《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351、354页。
[36]《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7]《〈科学与人生观〉序》,《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349、354页。
[38]《答适之》,《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377页。
[3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54~255页,北京,三联书店,1984。
[40]马芳若:《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上海,文化建设月刊社,1936。
[41]同上。
[42]马芳若:《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
[43]马芳若:《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
[44]同上。
[45]艾思奇:《〈中国之命运〉——极端唯心论的愚民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683、6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6]《胡绳文集》(1935~1948),185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7]《杜国庠文集》,3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8]《胡绳文集》(1935~1948),145~156页。
[49]同上书,102页。
[50]《毛泽东选集》第2卷,696~697页、707~708页。
[51]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
[52]《论中国传统思想之取得存在与丧失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53]《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
[54]《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汇合》,《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4集,第1册,内刊资料。
[55]《论中国传统思想之取得存在与丧失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
[56]《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汇合》,《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4集,第1册,内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