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主持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

三、晏阳初主持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

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初期,主要在城市开展平民识字教育。经过几年的城市扫盲教育,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文盲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从1926年10月起,他们便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1926年,为了集中力量进行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平教会选定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开始时,他们在定县翟城村初步进行农村教育、农民研究和农村调查三方面的试点。1929年后,晏阳初带领平教会机关与全体人员及家属迁居定县,全面进行实验。

晏阳初,四川巴中人,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在定县的实验,概括起来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四大教育是针对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症;三大教育方式是用来推行四大教育的具体措施。所谓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文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开发民智以治愚。而要学习科学,必须首先学习文字。在进行知识教育方面,主要进行两大类工作:平民文学和艺术教育。平民文学类的工作有:文字研究工作,制定了3420字的通用字表,出版《平民字典》、《平民词典》;平民文学研究工作,采集秧歌,出版《定县秧歌选》,收集鼓词、歌谣、谚语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编辑出版了《平民千字课》、《市民千字课》、《农民千字课》和《士兵千字课》以及大量的自修课本和平民读物。平民艺术类的工作有:收集民间实用画,编辑画范,以无线电广播为工具,普及社会教育。

生计教育是使人们具备生产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民。其目标是“要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增加其生产;要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要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它的工作是一面充实农业科学研究,设立实验农场,进行改良猪种和鸡种的实验,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与良种实验;另一方面是实验巡回生计训练办法。同时建立了合作社组织制度,开展信用、购买、生产和运销四方面的经济活动。

卫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各种宣传的方式实施卫生教育;二是在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适合农民需要的保健制度。

公民教育是为了养成农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结生活。主要是选择历史上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的事迹编成图说,对农民进行教育。

学校式教育主要是指平民学校,这是四大教育的总枢纽。平民学校分为几级:县设实验平民学校,提供教材、教具和教学方法的经验;在各乡村中心,设立表演平民学校,对各村自办的普通平民学校起示范作用;村办平民学校由村教育建设委员会负责,委员由村长、学董、教师、团体代表及地方领导组成。平民学校施行导生制,通过导生传习的方式进行教育;其教材依据学员程度分别采用平民识字课本或平民高级文艺课本。

社会式教育由实验区特设的“社会式教育委员会”主持,其基本力量是平民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各村成立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除了自己学习文化知识外,主要是协助平教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进行自卫军事训练。

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的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一方面要使家庭社会化;一方面要使家庭中的男女老少都得到相当的教育。召开家庭会是为了解决家庭的实际问题及改良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法。主要形式有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和幼童会5种。

晏阳初认为采用三大教育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就可以完成乡村的六大建设:政治建设、教育建设、经济建设、自卫建设、卫生建设和礼俗建设,以实现复兴民族的目的。

平教会在定县的实验,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以高头村为对象,第二期以县东第三区的62个村庄为范围,第三期以整个定县为实验区。它所进行的农村实验,最初是以学术团体的名义站在私人立场上进行的,后来逐渐与政府合作走向“政教合一”的道路。1932年,平教会与河北省政府合作成立了实验县,1933年7月,省政府又在定县设立了“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晏阳初为院长,陈筑山为副院长。县政研究院所属的实验部主任霍六丁为定县实验县县长,平民教育实验得到进一步发展。

1935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全国各省实行县政改革,设立实验县。应湖南省主席何键、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四川省主席刘湘的邀请,平教会开始到湖南、贵州和四川推广定县实验县的经验;1936年5月,湖南省政府以衡山县为实验县,并在衡山设立乡村师范学校。平教会办事处由定县迁到长沙。1936年秋,四川省设立了由省主席刘湘兼任的设计委员会,聘请平教会干事陈筑山、陈志潜等为设计委员,先后在新都县、璧山县设立实验区。抗日战争时期,平教会迁到重庆。1940年又在巴县歇马场设立乡村建设育才学校,后改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继续进行平民教育实验。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进行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承认和赞许,也得到了许多社团和个人的支持。他们努力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和在农村教育方面所创造的许多经验,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