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的新文学社团

二、风起云涌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以后,新文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艺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前,活跃于文坛的主要是新青年社和新潮社两个文化团体。当时,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职业的作家,也没有独立的文学社团出现。五四以后,建设一种“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的观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文学创作也显示出日益明显的实绩。此时,新文学运动才和一般的运动分离开来,文学社团也应运而生。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同年6月,创造社成立于日本东京。这两个社团的建立,标志着一个遍及全国的文学活动的开始。据茅盾先生统计,仅《小说月报》记载的从1922年到1925年间成立的文学团体便不下百余个,实际数字要多上一倍。这些社团之中比较活跃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在上海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民众戏剧社(1923年成立),冯至、杨晦等人的浅草社(1922年成立,1925年迁至北京,易名为沉钟社),田汉的南国社(1924年发端),蒋光慈、沈泽民的春雷社(1924年成立);在北京有徐志摩等人的新月社(1923年成立),鲁迅、周作人领导的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胡适、陈源等人的现代评论社(1924年12月成立),鲁迅、高长虹等人的莽原社(1925年4月成立),鲁迅、韦素园、台静农等人的未名社(1925年8月成立);在天津有赵景深、焦菊隐等人的绿波社(1923年5月成立);在杭州有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晨光社(1921年9月成立)以及之后的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等。这些文学社团的主体大多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坚。这些社团或二三人、三五人乃至十数人集结在一起,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勇于创新。

在蜂起的纯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两个中心,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艺术倾向。文学研究会是一个松散的团体,他们不赞成把文艺当成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而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自1921年成立到1931年解散,历时10年,造就了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自清、庐隐、张闻天、冰心、王任叔(巴人)、鲁彦、沈雁冰、郑振铎、孙伏园、俞平伯、徐志摩等一大批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乡土派文学及新月社、语丝社及“左联”的许多作家都出自这个团体。创造社也比较松散,“没有章程,没有机关,没有划一的主义”。它自1921年6月创办到1930年3月解散,历时9年。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周全平、叶灵风、柯仲平、冯乃超、李初梨、彭康等人是创造社的骨干。但创造社的主要精神倾向于革命,其发展也一波三折。其他的社团或倾向于文学研究会,如民众戏剧社、语丝社、莽原社等;或倾向于创造社,如南国社、浅草社等。其发展演变的情势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若干的共同点。首先是以共同的文学志趣作为社团的宗旨,如文学研究会是“为人生”,创造社是本着“内心要求”,沉钟社是“忠实于艺术”,狂飚社推崇“强者的艺术”等。其二是各社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叉和渗透。其对立主要体现在不同作家形形色色的文学艺术主张上。第三个特点是适应当时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大多数社团都由纯文学转向了社会的、阶级的文学。到1930年3月“左联”宣告成立,创造社、太阳社、语丝社、南国社的许多成员都加入了“左联”,文学社团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