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

一、医学

民国以后,随着现代西方医学的进一步东传,我国的西医事业在晚清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这一时期,著名的西医院校有协和医学院、沈阳医学院、同济医学院等,其中协和医学院成就最为突出。

研究团体和机构中较早成立的是中华医学会,1915年由一些留学生及英美教会在我国创办的医校毕业生发起,它是中国人自己组织的、历时最久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同年11月,该会主编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此后除一两次脱刊及一次短期更换刊名外,一直维持不衰,成为中国医学界最为权威的学术刊物。该会成立之后,便致力于引进近代西方医学,1916年由该会发起的医学名词审查会,在统一西医名词中译名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较早的组织是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它成立于1915年8月,主要由留日学医归国者所组成,1923年前只出年刊,此后则刊行《中华民国医药学杂志》。

其他重要的组织还有中国博医学会,全国医师联合会,中国生理学会、上海雷氏德研究所等。

从具体研究成果方面看,民国时期我国西医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解剖学 解剖学在当时尚属一门新兴的学科,民国之初,国内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研究者日益增多,其中马文昭的线粒体研究以及红血球内的核质研究最引人瞩目。此外,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孙宗彭、吴功贤也有较大贡献,前者从事的是白鼠胃的表皮细胞在饥饿时的形态变化研究,后者研究的则是细胞内的哥基氏体。

2.放射线应用 放射线应用同样是一门新兴的课题,得到各国医学界的关注。在我国,起步稍晚,直至1918年时,才有首例应用放射线治疗之事,即由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协和医学院的谢之光、吴静共同主持的放射线治疗试验,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

3.营养学 1921年王赞卿与西方学者合作分析35种中国食物成分并写成专论,成为国人在这方面的第一篇论文。此后,研究者渐多,其中王季臣的燕窝及皮蛋之成分及蛋白质研究、王兆之的皮蛋研究,亦有一定成就。此外,国人这方面的专论还有《中国医院膳食调查》、《婴儿与膳食委员会》、《汕头居民小便成分》等。1926年中国生理学会成立后,研究工作更是蓬勃展开。

4.瘟病防治 这一方面以伍连德最为出色。伍氏不仅是我国现代医学卫生事业的先驱者,还是我国现代防疫体制的奠基人、著称于世的“鼠疫斗士”。1911年,在他的有力领导下,肆虐一时的东北大鼠疫4个月内就被扑灭。接着,他还倡议与主持了在我国召开的万国鼠疫大会。后来,又为流行于我国的几场鼠疫及霍乱疫病的相继扑灭作出过突出贡献。

伍连德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作品有用英文与王吉民一起合撰的《中国医史》、《鼠疫概论》等,各种专论则有数百篇之多。

与西医相比,民国时期中医的发展道路要坎坷些。由于在诊断及治疗的方式上,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彼此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废止中医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医的处境也日益困难。废止中医之论始于清末,不过仅出自民间,而民国后废中医论者渐多,遂成为一股极大的势力。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对于废中医之论也基本上持赞成态度,以压制中医。如民国元年新定学制,便将中医摒于教育门外。1929年中央卫生委员会又通过了余云岫的废止中医案。为争取合法地位,摆脱窘困的处境,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民国元年新定学制颁行后,中医界随之便举行了“救亡”请愿,1914年11月,神州医药总会叶晋叔等代表19省市中医“救亡”请愿团向北洋政府教育部,国务院请愿,要求中医加入学系,此后大的请愿活动共有9次之多,如1929年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反对废止中医案,1929年12月全国医药团体临时代表大会反对歧视中医等。另一方面,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医界为求得生存,还积极提出“中医科学化”口号,并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在此斗争历程中,传统的中医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恽铁樵一马当先。1922年,他撰写《群经见智录》,对《易经》、《内经》的基本理论提出创见,成为我国近现代研究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该书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上,科学地解释了《内经》体系,指出《易经》与《内经》的基础在四时,二者的主要理论都是从研究自然界最明显,最常见的变化规律而来,这样就揭开了《易经》、《内经》的神秘外衣。五行、六气皆为四时而设是恽氏的又一创论。基于这一思想,恽铁樵第一次强调指出五行相生的顺序与四时递变相同,所谓“内经五脏即四时的五脏”,一句话揭示了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脏象理论的奥秘,说明了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在客观上也捍卫了传统中医体系的完整性。

杨则民的《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是对《内经》研究的另一力作,也是现代中医界最早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系统地研究《内经》的专论。作者以维护中医体系为己任,在剖析了当时研究《内经》的几种倾向后,旗帜鲜明地提出《内经》的指导思想即是辩证法。接着,作者详细阐释了《内经》的基本内容,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强调中西医体系不同,并提出独到的改进中医的见解,为《内经》研究的拓展作出了空前的贡献。

此外,张锡钝的《衷中参西录》也是此期中医学研究的硕果。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脏象学说和解剖生理互证,重点研讨了肝左脾右说,脑为元神心为识神说,难经言心脏七孔三毛与近代解剖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三焦即输尿管,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相通,脑充血与薄厥相近,难经论肺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相当于生理学上的小循环等汇通学说,从而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张锡钝有“实验派临床大师”的美誉,他的《衷中参西录》也是中医临床方面的杰作。

该书在现代中医书中流传最广,至今仍经得起检验。张锡钝自觉地接受现代实验科学方法,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切身体会来求知,他的这种一丝不苟、细致观察和描述病情、体验药效的研究方法,开辟了一代新的学风。后人在评价他时,指出他的最大成功处即在于:建立完整的病历,及时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在伤寒论研究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有曹颖甫的《伤寒发微》、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包识生的《包氏医宗》、谭次仲的《伤寒评志》、黄竹斋的《伤寒论集注》、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余无言的《伤寒论新义》、阎德润的《伤寒论评释》等。由伤寒论的研究我们便可明显地看出民国时期医学的进展。

这一时期,伤寒论的研究远远突破了对张仲景原文的校订、训诂及对个别疑难条文的阐释,而进入到基本理论问题的开创性拓展阶段,由此而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充分显示出现代中医学的进步。

对伤寒病名的含义,各家对照中西学说,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对西医感染性疾病的理论核心——细菌学说,一半以上的论著都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另外,在伤寒转变、六经含义、六经提纲及一些重要条文的解释上,也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14]

在西方医学东传方面,以丁福保最为引入注目。他一生致力于翻译医书、出版杂志、组织医会、创办医院、疗养院,著述丰硕,被誉为是一代学术名家。

1900年,丁福保编印了第一本通俗的西医常识书《卫生学问答》。1914年,他将由日文译成的68种医学著作编成《丁氏医学丛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一举获得柏林及罗马的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

自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丁福保的一项主要工作是编辑《中西医学报》,历时20年,迅速而又大量地把现代医学知识介绍给国人,适应了当时中国医学界渴望新学的需要,对促进中医界了解西医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他这一段时间的译作超过了自1851年合信起的所有教会译著的西医著作之总和,此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在介绍和普及西方医学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在传播西医的同时,丁福保还极力主张中医科学化。“中医科学化”这一口号最早便是出自于他。因此,在民国医学史上,丁福保的地位不容忽视。

此外,在整理中医文献方面,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等人也有贡献。他们整理出版医学书籍数千种,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四部总录·医药编》等;在开办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方面,此期共创办了中医学校百余所,其中成就较大者约30余所,中医因而后继有人。同时,中医报刊也出版不少,约500种,较重要的约100种左右,中医组织团体则达1000多个。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西医、中医学均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在发展历程中,二者一度出现了对立与抗争,但最终的趋势则是中西汇通,一部民国医学史便证明了这一点。在现代中医发展历程中,最早提出并且贯彻始终的一个口号便是“中西医汇通”。中西医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融、互补的一面,只有走汇通之路,才能使得彼此都得到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