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除巩固陕甘宁边区外,还深入敌后,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等19块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日救亡的需要,中共根据苏区教育建设的经验,在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实施了“战时教育”,从而把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推向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一)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教育为长期的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执行的教育方针。它是中共根据抗战的迫切需要,结合根据地的现实状况,继承并发展了苏区教育的总方针而提出的。

1937年8月,中共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规定:“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适应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次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又主张:“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他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根据地必须采取如下各项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抗日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为了完成这些教育任务,根据地教育必须打破常规,结合根据地实际情况,从制度、内容、方法上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使之适合抗战的需要,从而造成一个与伟大的抗战运动相配合的抗战教育运动。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根据地教育最迫切的,一是群众教育,二是干部教育,而且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现任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在各种教育中,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重于其他一般文化教育。这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教育的显著特点。

(二)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教育是根据地教育的重心。根据地的学校不论称“大学”或“中学”,都具有干部教育性质,甚至一些高级小学也有培养干部的任务。特殊的战争环境和紧迫的战争需要,不允许根据地创办四年制或三年制的所谓正规大学,而必须实行新制度、新课程,以大学、学院、公学为名,办新型的短期训练班式的革命的高等学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等。

img

抗大的学员们在排练大合唱节目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最初是1936年在瓦窑堡创办的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抗大”,总校设在延安,林彪为校长,后徐向前继任。1938年底开始在敌后各根据地建立分校,共建立了12所分校。次年7月,总校也挺进晋东南。1937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亲笔题写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它是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把青年训练成无产阶级的战士和八路军的干部。它办学9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命挺进东北,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

陕北公学,创建于1937年9月,成仿吾任校长。它是一所培养行政、民运和文化工作干部的学校。1938年7月,为适应大批青年到陕北学习的需要,在关中地区设立分校。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统一战线,实现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学校分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期限分别为3~4个月和6个月。它的教育工作主要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以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为教学原则。1939年夏,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它与鲁迅艺术学院、工人学校、青训班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在它存在的1年零10个月中,共培养了6000多名干部。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4月创建于延安,主要培养抗战所需要的文艺工作干部。初分戏剧、音乐、美术三系,后又设文学系,学制为9个月。1939年夏与陕北公学等合组为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前线。1939年11月,留在延安的部分师生恢复鲁艺,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为该校下属的“鲁迅文艺学院”。

延安大学,是由陕北公学、女子大学、泽东干部学校于1941年合并成立的,它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级干部学校。它的教育方针为: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者为目的。学校设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等。其办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把教育和实际工作、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学用一致;二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研究。到1944年学校已发展到较大规模,教职工有575人,学员达到1302人。

1939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艺、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和延安工人学校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从延安出发挺进敌后,到达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心阜平。它主要是适应抗战的需要,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培养干部。它初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师范部,1941年正式成立政法学院、文艺学院、教育学院、高中部和群众工作部。其学生除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知识青年外,主要是华北根据地民主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半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中,联大坚持教育、战斗、生产相结合,到1941年已发展到学员400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各类抗战干部。

1940年9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抗战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设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矿4个系,学制3年,全校师生最多时有300多人。它在配合边区经济建设中起了突出的作用。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

除了上述学校外,陕甘宁边区还创办有培养医务人才的医科大学,培养翻译人才的俄文学院,培养民族干部的民族学院等。在晋察冀边区办有抗战建国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在淮南根据地办有华中医学院、江淮大学和华中建设大学。

(三)根据地的中小学教育

根据地的中等教育,主要是中学和师范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师资和地方干部,而不是为高校输送毕业生。

从1937年7月到1939年7月,是陕甘宁边区中等教育的初创阶段。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在延安成立鲁迅师范学校,主要是培养抗战教育所需要的小学教师。1939年7月,边区中学与鲁迅师范合并为边区师范,周扬兼任校长,校址设在安塞县。1940年边区先后成立关中师范、三边师范和陇东中学,并接办了米脂中学和绥德师范。

根据林伯渠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等学校担负着提高现任干部与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教育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同时必须从思想上确定学生的革命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进行以边区政治、经济为中心的政治教育和生产教育,辅之以时事教育。学生一般不交学费,并且伙食多由政府筹措补助。

由于各根据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中等教育在各根据地发展得很不平衡。在华中、山东等战前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区,有一定数量的中学,如1944年时,苏中根据地有54所中学,胶东有13所中学;而在原来经济文化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则中学较少。

根据地的小学在抗战时期发展十分迅速。仅就陕甘宁边区来说,1939年只有小学130所,到1940年就达到1241所,学生达43625人,1945年增至2297所。根据地小学教育的目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1939年制订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和《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规定:边区小学应根据边区国防教育宗旨及实施原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的知识技能,和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为主。小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前3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不是旧学校的体制,而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提倡学校与社会沟通,教育为抗战服务,除了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外,更重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课程方面,初级小学有国语、算术、常识、美术、劳作、音乐和体育;高级小学有国语、算术、政治、自然、历史、地理、美术、劳作、音乐和体育。小学教育在重视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

1944年后,根据地对小学教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革后的学校各有特色,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米脂高家沟式:即以村为单位的村学。它的特点是:由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学习期限、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完全按群众需要而定,教学时间分全日、半日两班,农忙即放假,学到能写会算就毕业;学校为村文化活动的中心。这种学校比较普遍。二是延安杨家湾式:这类学校是在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的倡议下,在政府机关的具体帮助下创办的,教员是政府派去的干部在教学上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采用小先生制和集体教学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等办法,打破了过去死板的学制、班次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三是米脂杨家沟式的一揽子学校:它是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对象是成年男女和儿童,它的特点是学生一律不脱产,教学分早、午、晚三班,教学内容以与生产结合为主。四是巡回学校:它的特点是不脱产,教学无固定形式,三四个村由一个教员轮流上课,学生不离本村。每村选一位热心办学者为学董,管理学校,并选一名学生为组长协助学董督促学生学习。

(四)工农业余教育的实施

各根据地继承苏区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业余教育。抗战时期工农业余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青年、成年中扫除文盲,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主要形式是:冬学、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班、民教馆。工人的业余一般指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农民的业余主要指农闲,而农闲最集中的是冬季。所以,各根据地都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学运动。冬学成为工农业余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由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组成的冬学委员会领导,聘请精通文字的人和小学教师教课,在时间上分为早学、午学和夜学,群众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参加,深受群众欢迎。在陕甘宁边区从1937年冬开始办学,当时仅有382所,参加人数只有10337人,到1940年冬学发展到965所,参加人数达21689人。华北根据地的太岳区,1938年冬学仅2000所,入学人数为69826人,到1940—1941年冬学已发展到8831所,入学人数达502882人。

工农业余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扫除文盲和提高文化水平;二是提高政治觉悟和战争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在提高文化水平方面,在教材上除了采用边区政府印发的识字课本外,各地教师和群众还根据当地情况便携补充教材。其内容多联系生产实际和斗争实际,很受群众欢迎。在提高政治觉悟和知识技能方面,各地编写的教材都特别注意解决当地在对敌斗争中存在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