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公众娱乐活动的普及

一、新式公众娱乐活动的普及

民国的公众娱乐活动多种多样,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式娱乐如看电影、看话剧、逛公园在一些地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看戏等旧式娱乐活动已不再一统天下。

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电影业大力发展。就电影制片厂来说,先后有数十家;就所拍影片讲,有成百上千部;就电影观众讲,有数千万人;就电影导演、演员讲,也出现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人物。这使得看电影成了当时民众极为重要的娱乐手段。电影院建立之多,使民国政府不得不专门下文,规定:男与女不可混坐,不得放色情影片,最晚于午夜子时散场等[10]。

民国的电影主要有6类:武打片、侦探片、爱情片、社会片、时事片、纪录片。

中国第一部武侠片,是明星公司1928年拍的《火烧红莲寺》。该片放映后,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心理,很受观众的欢迎,于是连拍续集,共拍了18集。其他公司见此情形,也抢拍“火烧片”,相继拍出了《火烧青龙寺》、《火烧白雀寺》、《火烧灵隐寺》、《火烧百花庄》等。火烧片多了,观众就不耐烦起来,于是就有了女侠片的拍摄热潮。在中国人眼中一向扮演柔弱角色的女子,竟成了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侠客,这自然颇吊观众的胃口。这样,《女侠红蝴蝶》、《荒江女侠》、《王氏四侠》、《白玫瑰》等影片就纷纷拍出上映了。

侦探片首次出现于电影院是在1921年。该年7月,中国第一部侦探片《阎瑞生》公映,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该片引起了巨大轰动,观者如潮,在上海某家影院“连映一星期,共赢洋四千余元”[11]。各电影公司见侦探片如此卖座,就纷纷抢拍这类影片,而且大多拍得很离奇。像《红粉骷髅》、《新婚大血案》、《古屋魔影》、《美人血》、《警魂歌》、《神出鬼没》都是如此,但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文化层次不高但又喜欢热闹的观众。

爱情片中较著名的有《海誓》、《爱情与黄金》、《红楼梦》、《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三笑》等。

武打、侦探、爱情题材的娱乐片,占据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由于观众素质良莠不齐,加之一些制片厂只考虑赚钱,就导致了娱乐片越拍越离奇,连裸体镜头也出现了,有的影片如《金钱之王》,“无论男女演员,皆半裸式”[12]。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提出了“迎合观众心理与提高观众眼光”的问题,指出前者是“死路一条”,后者才是正道,因为“艺术的欣赏,不仅在博得群众的一笑而已”[13]。

有这种认识的电影工作者,是拍摄民国社会片、时事片的主力。1914年,幻化公司拍摄的揭露鸦片罪恶的《黑籍冤魂》,是中国第一部社会时事片。以后,揭露军阀混战的《春闺梦里人》,描写世态人情的《难为了妹妹》,反映抗日的《共赴国难》、《东北三女子》、《风云儿女》、《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长江万里》、《东亚之光》,揭露民国末年社会黑暗的《万家灯火》、《还乡日记》、《大团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先后拍摄上映。由于这些影片反映了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心声,因此很受观众的欢迎。

民国时期的纪录片为数不少,且具有观赏性,其题材很广泛,从风景、名人、社会活动到战争,应有尽有。

名人纪录片,较为著名的有《孙中山》、《孙传芳》、《吴佩孚》、《冯玉祥》、《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等。风景纪录片则有《西湖风景》、《庐山风景》、《长江名胜》、《北京名胜》、《上海风景》、《南京名胜》、《神秘的西藏》等。纪录社会活动的影片也不少,如《强行剪辫》、《国民大会》、《沪太长途汽车游行大会》、《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游艺大会》、《天主教大弥撒》、《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等。内容为战争的纪录片有《武汉战争》、《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北伐大战史》、《长城血战史》、《空军战绩》等。此外,还有体育纪录片,如《全国运动大会》、《中外足球比赛》等。

由于民国时期的影片如此之丰富,观众又很多,这就很自然出现了一些明星与影迷。而他们的出现,又促进了电影这一重要的公众娱乐活动的普及。

除电影外,跳舞与看话剧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公众娱乐活动。

在城市地区,随着西风的强力熏染,交际舞已较为流行,成为中上层人士重要的娱乐方式。当时,一些大饭店不仅经常举办舞会,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宣传,如北京六国饭店的大门口,就长期贴着赞美交际舞的春联“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为满足客人的需要,各饭店还招募大量舞技上佳的舞女,对于不会跳的人进行辅导,对于羞怯的宾客则进行鼓励。

除跳舞外,观赏舞蹈也是民国公众的一项娱乐活动。被观赏的具有表演性质的舞蹈有芭蕾、现代舞、各国民间舞蹈。也有按照西方舞蹈方法编排的中国民间舞。由于当时的舞蹈,多是西舞或西化了的舞蹈,因此跳舞与观舞的人,多是些有新文化修养的人。

新剧即西传的话剧也是当时一些都市居民的娱乐手段,看话剧已成为民国都市居民习以为常的娱乐活动。从民国话剧的剧目看,初期是由郑正秋等人领头排演的家庭戏。这类戏多讲的是家庭琐事,因其贴近生活,普通观众挺爱看。当时比较著名的家庭剧有《童养媳》、《尖嘴姑娘》、《虐妾》、《虐婢》、《怕老婆》、《妻妾争风》等。家庭剧的热潮持续了一段时间,到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话剧的主要题材就开始转向社会问题了。曹禺的《雷雨》、《日出》,洪深的《赵阎王》、《少奶奶的扇子》,欧阳予倩的《车夫之家》都是这一题材的话剧,上演后深受观众欢迎,并成为经典名剧。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题材的话剧开始成为主流。《放下你的鞭子》、《飞将军》是其代表作。话剧在此时,娱乐性质大为减退,已成为鼓舞人民抗战的有力“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