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程学

三、工程学

民国时期,我国的现代工程学事业在清末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

1913年,中华工程师会宣告成立,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出任会长。该会成立后,很快便刊行《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并出版了詹天佑的《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及《华英工程字汇》等,以宣传工程科学。

此后至20世纪20年代,我国工程学的主要成就是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编写的6卷本的中技教科书《机械学》,这是我国第一本由国人自编的工科大学教科书。

20世纪30年代后,水利工程学及桥梁工程学进展迅速,为世人所瞩目。

1932年夏,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李仪祉领导完成了引泾第一期工程,灌田20余万亩,之后进一步扩大工程,更使灌田面积猛增到70多万亩,开创了我国现代化灌溉工程史上的新纪元。

1933年黄河大决口后,李仪祉调整研究方向,将其主要精力放在研究黄河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西北灌溉问题、水土保持问题、农林牧业结合问题、黄河中游灌区的排水改碱等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之上,并被任命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为了解决黄患之祸,他先后发表学术专论50余篇,为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桥梁工程学方面,最有成就的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桥梁工程学家茅以升和李国豪。

茅以升于1934年11月担任钱塘江大桥这一重大工程的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桥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工作。在他的领导下,1937年9月15日,钱塘江大桥落成,全长1322米,上层行走汽车与人,下层铺单轨铁道,气势极为恢弘。它的建成使沪杭甬铁路贯通,东南七省的公路连接成网,在我国现代工程学史上,又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李国豪1938年赴德留学,1940年发表专论《悬索桥按变位理论的实用计算》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桥梁建筑史上的变位理论实用计算法,把悬索桥承受压力的计算形象地变化为轴向拉力的梁来计算,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直接求证桥梁承受压力的计算方法,为桥梁工程专家们解决了一项重大疑难问题,推动了桥梁工程学的进展。

机械工程学在抗战时期也有一定发展。据经济部核准的专利统计,1938—1944年,机械及工具类发明创造及专利申请达到60件。1944年6月中国钢铁专家周志宏因其对大后方合金及合金钢的炼制有许多发明、改进,而获美国芝加哥钢铁厂钢铁技术研究会金质奖章一枚,成为世界冶金界有特殊贡献的21位中之一位,为我国的科学界赢得了荣誉。

[1]《中国科学之回顾》,《文化先锋》第3卷,第4期,1943。

[2]关于受损程度及内迁的阶段性、内迁路线、内迁后研究机构的布局等情况,参见张瑾、张新华:《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科技进步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此节所述有关抗战时期科技的发展及特点,多参用此文。

[3]李约瑟:《中国西南部的科学(一)物质科学》,《战时中国的科学》(一),97页,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

[4]孙本文:《中国战时学术》,181页,上海,正中书局,194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7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孙本文:《中国战时学术》,181页。

[7]《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章鸿钊》,《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1期。

[8]《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章鸿钊》,《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1期。

[9]《地质力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质评论》第28卷,第2期,1982。

[10]《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五年报告》,1934年5月。

[11]《著名生物学家陈桢教授》,《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1期。

[12]同上。

[13]李祉川、陈歆文:《侯德榜》,7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14]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255~261页,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河北分会,1982。另此节关于医学方面的论述,多参用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