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胡适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赫胥黎的进化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尤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主,是五四时期介绍实用主义哲学最著名的代表。他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实验主义》、《演化论与存疑主义》、《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等。

(一)实用主义的“经验”论

“经验”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胡适在介绍杜威对于“经验”的见解时说:“经验确是一个活人对于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所起的一切交涉”。又说:“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对付人类周围的环境。”[1]他所谓的“经验”,与科学知识无关,它只是“一个物观的世界,走进人类的行为遭遇里面,受了人类的反动发生种种变迁”。这样,他便把人和环境,主观和客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经验和理性,知和行等等都被概括在无所不包的“经验”中,便可以克服已往哲学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物”与“唯心”问题,从而“超越”了唯物与唯心,将哲学由所谓“哲学家的问题”变为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实现“哲学革命”。实际上,胡适的这种观点,仍然是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因为既然“经验”的特性在于一种“投影”,在于“联络未来”,那么它就只能是主观的感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便自然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与“经验”相联系的另一概念是“实在”。胡适借用詹姆斯的话说:“我们所谓‘实在’含有三大部分:(a)感觉,(b)感觉与感觉之间及意象之间的种种关系,(c)旧有真理”。实在不是物质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主观要素的复合,所以,“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2]这便是适用主义的“创造实在论”。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对客观实在的能动作用,但实际上又完全否定了实在的客观性,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

(二)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胡适从“世界即经验,经验即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有用即真理”的论点。他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真理不过是对付环境的一种工具;环境变了,真理也随时改变。”在他看来,一个观念的意义完全在那观念在人生行为上所发生的效果,而一切有意义的思想都会在行为上发生效果;效果就是思想的意义,效果就是真理的标准,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他强调说:“那绝对的真理是悬空的,是抽象的,是笼统的,是没有凭据的,是不能证实的。”[3]这样,他便片面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三)“实验室的方法”论

胡适在方法论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乾嘉学派的方法,又接受了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洗礼,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影响很大的实验主义方法论。他在介绍实用主义时,主要是把它作为科学方法来介绍的。他说:“实验主义不过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这种方法,就是“实验室的方法”。胡适重点介绍了杜威的思想方法“五步说”,即:“(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4]他进一步将这五步概括为三步:(1)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2)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是待定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3)一切学说和理想都须用实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他后来更概括地将这种方法归纳为十个字:“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的实验室的方法,实际上一种经验归纳法,虽带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但在当时学术界影响巨大。此外,还有所谓“历史的方法”,即“祖孙的方法”:“从来不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他看作一个中段: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捉住了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这种历史的方法,是胡适以实用主义世界观为基础,对黄宗羲以来浙东学派史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对历史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方法论影响。

胡适除了宣传其实验主义外,在民国哲学史上留下地位的还有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书。该书是用新方法整理传统哲学的开风气之作。他以传统的考据学为基础,又以新思想运动的立场来评论各家学说,尤其是将儒家与诸子学说平等相观,对墨家等诸子学说多有考订取材,眼光独特,给中国传统哲学的整理研究开一新路途。可惜下册一直没有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