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孕育

四、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孕育

五四时期孕育起来的无产阶级道德观,具有以下两个理论前提:

首先,认定道德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存废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李大钊撰文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一个社会的基础,而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上层建筑,“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26]。比如,过去封建道德在中国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是因为封建经济的强大,而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封建经济的基础在根本上动摇了,封建道德的地位也必然随之变动,“跟着崩颓粉碎”。

这种新的道德观,使一些人认识到,道德的改造要同社会制度的改造结合起来,“人的改造,当先改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改造好了,个人的道德也会变好了……现在一般人斤斤于道德问题,却不晓得打破恶社会制度、建设良好社会制度是直接痛快的解决办法,舍本逐末,无怪道德问题无法解决了”。

其次,认定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李大钊认为,道德的阶级性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等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道德的阶级性才会消失。而目前,无产阶级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是不相融的,对无产阶级来说,他们知道现在资本主义制度是使他们贫困的唯一原因,知道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社会是阶级的社会,当然不会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伦理道德,正如“太阳出来了,没有打着灯笼走路的人了”。毛泽东指出抽象的民主自由是不存在的,当今世界的大多数道德观念都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影响,欲谋道德的改造,就必须改造阶级、社会,而中国现行社会的改造,只能以阶级革命的方式进行。“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7]。

以上,是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道德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至于无产阶级道德的具体内容,当时还少有人论及。

五四时期开始孕育的无产阶级道德,是中国人探索寻求到的又一种新道德。它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轫传播,由随后出现的共产党人承继发展,至抗日战争中后期,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文章的发表为标志,最终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新道德步出孕育、形成阶段,最终成熟确立起来了。

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新道德,在民国时代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集中体现于共产党人身上,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是共产党人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28]。要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29]。对人民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有民主的精神,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30],关心党和群众,关心他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三是反对自由主义、宗派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31],“为党的统一,为党的团结而斗争”[32]。

四是对于国家、民族、本阶级、党有无限的忠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33]。

无产阶级新道德在中国的逐渐社会化和大众化,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