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服装的流行与传统服饰的改造
民国建立后,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舆论普遍认为“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一段时期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着中裤扎绑腿,颇为滑稽。总之,“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民初政府也想统一限制,并曾仿照西方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但由于其不合中国国情,而没能实行下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布了新的《服制条例》,兼顾中西服饰,规定男礼服为长衫、马褂,女礼服为上衣下裙,公务人员须着中山装。而对于平常所穿的便服,则未做具体的硬性规定。
与“易服”紧密相关的是剪辫。民初由于政府强制实行剪辫政策,效果显著。后来虽然废止了这一政策,但风气所趋,剪辫已成为时代潮流。
民国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衫、马褂、中山装、西装等。这些衣服的款式、尺寸、颜色等都有一定的格式。例如长衫,多用蓝色,为大襟右衽,长至脚踝上2寸,袖与马褂齐长。在下摆处左右两侧,还开有1尺左右的衩。至于马褂,多用黑色衣料制成,对襟窄袖,下长到腹,前襟钉有5颗扣子。
中山装据传是孙中山先生改造英国式猎装而成,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表示“五权宪法”,袖口三个扣子表示“三民主义”,以此提示人们穿衣不忘爱党爱国。因为这种关系,中山装很为世人所欢迎。“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民国妇女的服装,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一般是上衣下裙。20年代以后,因受西方服饰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穿衣才日趋时髦起来,当时最时髦的女服是旗袍。
民国妇女的旗袍是在以西式服装的风格来改造传统旗袍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袖口缩小,滚边变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充分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风格又有了变化,开始流行高领长袖旗袍,后来又改行低领短袖旗袍。前期旗袍长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期旗袍则短至不过膝。40年代旗袍式样才最后固定下来,袖子缩短(夏天则取消),长度缩短,领高减低,并省去了烦琐的装饰,使其轻便舒适。除旗袍外,民国妇女的服饰还有大衣、西装、长裙、围巾、手套等。

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
西式帽子与鞋子也是国人的重要服饰。民国时期人们所戴的礼帽,“分冬、夏二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其制多用圆顶,下有宽阔帽檐,穿中、西服装都可戴此帽”。
至于鞋子,民国时亦无统一定制。布鞋、胶鞋、皮鞋都有人穿,洋式皮鞋尤为城市居民所喜爱。中国女子在穿洋皮鞋的初期,还不太“懂行”,许多人穿的洋皮鞋很狭小,而后跟甚高,这就容易导致畸形。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妇女们虽然不再广泛裹脚,但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仍以脚小为美,这样在选鞋上就看重“小”而不惜挤足适履了。以后,妇女们总结了教训,对洋鞋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买来穿的鞋就挺合适了。
总的说来,民国时人们的服饰是中西兼具,但总的趋向是西化。国门的打开,思想的开化,政治经济的进步,西风的东渐,是其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就个人而言,身着新式服装去突出自己以赢得别人赞美;引起他人关注;模仿上层人物衣着,力求与他们同化;以西式服饰标榜洋化,吸引异性。这些服饰心理同赶时髦的心态一道,促成了民国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