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中国化”的基督教
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政府一再声明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基督教在中国遂有了惊人的发展。以新教为例,1906年,教团有82个,宣教师有3833人,信徒10余万人。1913年,宣教师就增至5394人,信徒则达245959人。到了1935年,全国新教教会有7281个,信徒达百万余人。[41]而天主教徒在1936年约有2800000人。[42]天主教、新教各教团,除积极传教外,还致力于各种社会事业,如办大学、中学、小学、幼稚园、孤儿院,设医院、书局、救济所等。据1937年的统计,是年教会男子中学有100所,女子中学有95所,男女合校的中学有54所,共计259所,学生50000余人。教会大学有15所,为上海的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济南的齐鲁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苏州的东吴大学,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武昌的华中大学,福州的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广东的岭南大学。教会书局有130家,仅1935年就出版基督教丛书4000余种,教会期刊也为数众多,抗战前中文杂志有211种,英文杂志有27种,合计总数为238种。教会医院及诊疗所1937年达271家。另一方面,中国的自治教会,也逐渐增加并不断发展,终至遍及中国各地,还远及海外,使中国基督教呈现出日益“中国化”的新局面。
民国时期基督教不断“中国化”,确实是该教的一大特点。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现状以及其他一些不利因素,直到1949年这一进程也未完成。谈到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因素,很多学者都把它归结为反帝爱国运动的必然结果。而实际上,基督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民众斗争和外国传教士及其领导机构适应中国形势的变化转变策略的双重结果。这一进程的速度、规模、深入程度都受两个因素既妥协又斗争的具体情况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基督教最终彻底的中国化,则是以实力为后盾的第一个因素完全压倒了后一个因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