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派的疑古考信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迷信、疑古疑经、提倡实证主义的思潮影响下,在资产阶级新史学的阵营内,崛起了一个“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是顾颉刚。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史学家。他远承郑樵、姚际恒、崔述等疑古惑经的传统,近受章太炎“六经皆史”的思想、康有为“上古事茫昧无稽”的思想及胡适讲哲学史“丢开唐虞夏商”的影响,形成了怀疑古史、怀疑古书的观念。1923年5月,顾颉刚把他写给钱玄同讨论古史的一封信题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在《努力》周刊的副刊《读书杂志》第9期上,文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早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才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有三皇,汉以后才有盘古。“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更成了孝子的模范了。“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那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如我们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可以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但可以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他通过这些古史观点说明诸如“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古史不可信,有些是后人依据某些需要编造的。顾颉刚在剖析古史之伪的同时,实际上也对《六经》的某些内容提出了质疑,因为他所否定的内容都是《六经》中记载的。
顾颉刚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钱玄同、胡适、傅斯年、周予同、罗根泽等人的支持,这批史学家被称作“古史辨”派或疑古派。钱玄同称顾颉刚的意见为“精当绝伦”,希望继续运用疑古辨伪的方法,对古史“常常考查,多多发明,廓清云雾,斩尽葛藤,使后来学子不致再被一切伪史所蒙”[2]。胡适认为顾颉刚的古史观点“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他针对当时有人认为否认古史会影响人心的看法,指出:“不信盘古,不信三皇五帝,并不会因此使人心变坏。”[3]他们共同发扬疑古精神,以“辨伪”、“考信”为职志,对古书、古事进行考辨,指出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值得怀疑,这对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批判封建复古主义、使史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而形成独立的学科,有重要意义。
“古史辨”派的疑古主张,遭到了守旧的信古派学者的激烈反对。刘掞藜首先在《读书杂志》第11期发表《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继而又发表了《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等文章。胡堇人、柳诒徵也发表了《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等质难文章,指责顾颉刚、钱玄同等人“牵强附会”、“妄下断语”,讥刺他们“失于肤浅”、“疏于读书”。顾颉刚等进行了答辩,并进一步论述了自己对古史研究的观点。于是,在史学界展开了一场古史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这次辨论古史的论文和信函汇集成《古史辨》第1册,后来,至1941年连同第1册共编成七册。第1册经书辨伪;第2册上编讨论古史,中编讨论孔子和儒家,下编是别人对《古史辨》第1册的评论;第3册主要研究《易》与《诗经》,打破《周易》中伏羲、神农的古圣地位,认为它是卜巫书,又将《诗经》还原其乐歌面貌;第4册主要讨论诸子;第5册讨论汉代今古经文问题;第6册讨论先秦诸子与老子;第7册是对十余年来《古史辨》活动的总结。《古史辨》在以经证史,探究古经籍的历史价值,整理、考证史料方面作出了成绩。
顾颉刚在回答刘、胡的质难时,提出要推翻旧的古史系统,推翻非信史,需要打破四个旧观念:打破民族出于一统的观念,就是不能单纯信任古书中的一统观念,而必须由将来地质学和人类学的发明来证实;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如以往古史称黄帝时就是一统是不可靠的,中国的统一始于秦;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以往古史多是神话,春秋以后又将古神人化更是多一层作伪;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古神被人化后,古代就被描绘成黄金世界,好像越古越快乐,因此要揭开这种欺骗。可见,古史论战实质上反映出新旧历史观在古史研究中的对立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