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忠”、“孝”伦理的批判与改造
李大钊认为,道德是指便利一个社会存在的习惯风俗。古今社会有别,道德也就不同。因为道德总处在不断的进化发展中,有些被自然淘汰,有些被人为抛弃。孔子之道并不适合在今天的社会中生存,“纲常名教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真理。孔子或其他古人,只是一代哲人,绝不是万世师表”。今人要过新生活,就必须摧毁旧礼教,建设新道德。陈独秀明确指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1]。吴虞、鲁迅等人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抨击,称其为“吃人的礼教”。吴虞还写了《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等文,对封建道德中的“忠”与“孝”进行了剖析,指出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而且导致了家长专制和君主独裁,早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鲁迅在《狂人日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中也对“忠”、“孝”观念进行了抨击,痛斥“一个忠字,使臣的一方完全牺牲于君”,“一个孝字,使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父”。忠孝这类道德,都是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只能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痛苦罢了。
由此,新文化人士提出了新的忠孝观念,来取代旧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的道德。
他们指出,忠从国家意义上来讲,是指忠于国家民族,忠于民众,而非忠君,忠于政府,忠于某个人;从家庭范围内来讲,是指夫妇忠实于对彼此的爱情,而非妻子忠于为所欲为的丈夫,忠于没有爱情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因为“恋爱为结婚之第一要素”,爱情是“神的爱”。[2]
孝道的破旧立新,主要表现在家长权威的降低、子女地位的上升、丧仪观念的变革等方面。
新文化人士首先对封建家长进行了抨击,指出:“世上有一等人,论其尊严,则神圣不可侵犯。论其权威,则恒越于法律范围以外。仗古人之妄言,陷人民于奴隶,填一己之欲壑,误苍生于无尽。革命家所不能推倒,社会党所不能削平。其凶恶较诸罗马教皇,专制魔王,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其辖境较后者为窄耳。噫!此何等人?吾国为父母者也”[3]。
封建家长制的主要理论基础“生子之恩”也受到了批判。在封建礼教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教,父母对孩子既有赐予性命之恩,就可以操揽孩子的一生,不仅可以卖儿卖女,而且可以“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而实际上,“夫人之生也,冥冥之中,造化小儿不知预先作几许安排、卖几许心机,始藉男女之体以传。男女传种亦不过偶逢其会耳。当男女欢悦时,是否皆有此诚心,尚属疑问”[4]。人生子的真正原因在于个人总免不了衰老死亡,需要以这种方式继续生命,还在于人有一种本能,即性欲。“性交的结果,生出了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5]。
生子既然是天性、本能,家长对孩子也就没有什么“生子之恩”,而抚养儿女又是父母必须尽的责任,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家长权威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封建孝道遭到了沉重打击。
新文化人士趁热打铁,提出了“幼者本位”论,“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6],“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已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因此应反对“长者本位的道德”,提倡“幼者本位的道德”[7]。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人既然是一种自然生灵,就应当尊从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孝的范围也应该扩大,不能只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奉养、承欢、送终、扫墓,造福二人上,子女更应该去服务社会,为广大民众尽孝造福。
父母死,子女厚葬守孝也是封建孝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受到了批判。特别是其中的吃喝、冥器、喝“血盆水”、剃头蓄须等虚假、迷信、不卫生的内容更受到了抨击。新文化人士提出“一方面应该把古丧礼遗下的种种虚伪仪式删除干净;一方面应该把后世加入的种种野蛮迷信的仪式删除干净”,建立一种“近于人情、适合于现代生活状况的丧礼”。
在反对封建孝道的过程中,新文化健将胡适还以身作则,作出表率。
1918年11月,胡适的母亲去世了,新派旧派人士都紧盯胡适,看他是否真能将反对厚葬守孝的思想付诸行动。新派希望他顶住压力,言行一致;旧派则等着抓把柄、看热闹。胡适趁此机会,作出了令新派振奋、让旧派失望的选择,在办理母亲丧事的过程中,大张旗鼓地反对封建孝道。
胡适先印了讣告,上写“先母冯太夫人于中华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殁于安徽绩溪上川宅,敬此讣闻”,没有“孤哀子泣血稽首”之类的虚假套话。
回家乡后,他又发了一个通告,写道:“本宅丧事,拟于旧日陋俗略有所改良。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此外如锡箔、素纸、冥器、盘缎等物,概不敢领,请勿见赐。伏乞鉴原”。通告发出后,吊丧的亲友果然不再送那些东西了。
同时,胡适没有按例请和尚道士,受吊时也没有号啕大哭。而传统孝道则要求吊客哭吊,死者亲人陪哭,吊客不去,哭声不止;吊客一走,哭声乃止,虚伪之极。
对于祭礼,胡适也做了大的改动,改为向灵位鞠躬,读祭文,辞灵三部分,使原本需要七八天的祭奠,十五分钟就完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