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倡导的农村教育改进试验区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1917年5月,由教育界、实业界人士蔡元培、黄炎培、余日章等40余人在上海发起成立,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人,为办事处主任。该社的任务是:推行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以为适于生活之准备。它定期出版的刊物有《教育与职业》和《生活周刊》。191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开始注重农村教育问题。1925年8月,它在山西太原召开第四次年会期间,黄炎培为山西省筹划职业教育时提出《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确定了选择试验地区的标准、乡村教育改革的内容、目标以及经费的筹集等。他指出:“乡村职业教育之设施,不宜以职业教育为限。就交通较便的地方,划定一村或联合数村……先调查其地方农村及原有工艺种类、教育及职业状况,为之计划,如何可使男女学童一律就学;如何可使年长失学者,得补习知能之机会;如何养成人人有职业之知能,而并使之得业;……凡此种种,先设一中心教育机关,就其固有之自治组织,用其当地之人才,量其财力,定设施之次第。在试办时间,或由上级酌予补助,但经常费用必以当地负担为原则。”这个计划所确定的原则和内容,成为此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改进农村试验区的指导思想。
1926年夏,中华职业教育社选定江苏省昆山县徐公桥为农村改进试验区。黄炎培进一步规定了开办改进农村试验区的意义和目的为:“鉴于近今教育事业大都偏向城市,又其设施限于学校,不获使社会成为教育化,爰拟从农村入手,划定区域,从事实验,期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试验区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无旷土,无游民,村民生活状况日趋改善,知识日进,地方生产日增加合格”。试验区的面积40平方里,有735户,3597人,地处京沪铁路线上,交通便利。改进试验分为两期:1926年10月到1927年春为试办期,参加试办的单位除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外,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东南大学教育科、农科等。从1927年4月到1934年6月为正式试验期,其他单位退出,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单独办理。试验区设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委员会,下设总务、建设、农艺、教育、卫生、娱乐、宣传7部,以推动实验的顺利实施。
经过6年的试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入学率从初办时的70.7%,增加到82.3%;成人识字者由初办时的560人增加到1524人;小学由初办时的2所增加到6所,并办有2个流动教室,还开办了夜校、建立图书室、举办露天识字班等。在经济建设方面,设立了13处养鱼池,灌溉、打稻、碾米等都使用新式农具;在全区基本推广了良种小麦、棉花和水稻;成立了正式合作社3所,试办3所,社员达467人;还组织农民筑路、修桥;设立公共仓库和公医诊所,设立了警察分驻所和保卫团。这一切设施,在试验结束后都顺利移交给地方办理。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徐公桥举办乡村改进试验区之外,还受江苏省农矿厅委托,于1928年在镇江黄墟设立乡村改进试验区;在吴县善人桥和沪郊农村举行乡村改进试验。1933年秋,在上海西南漕河泾创办了农村服务专修科,招收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次年又在浙江余姚县诸家桥开办“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
从1926年在徐公桥实验开始,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办理了30多处乡村事业。它在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工业凋敝、农村经济面临破产的情况下,开展农村教育试验,以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状况、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救国的途径,固然不可能达到挽救中国危亡的目的,但他们希望通过以改进农村教育为中心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愿望和坚韧不拔的实践精神,是值得赞扬和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