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
(一)进化论与“突驾”说
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宇宙进化分为三个时期:物质进化、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时期。一切元素与天地万物皆根源于“以太”的运动,这种运动变化的结果便形成了地球。地球上有了生命现象,世界就进入物种进化时期。他说:“物种由微而显,由简而繁,本物竞天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新陈代谢,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人类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始形成人性,达于人类进化时期,在此时期,人逐步克服了兽性,培养了人性,人性一旦形成,人类的进化便不仅仅体现为竞争,还表现为互助。他说:“此期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之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又说:“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由此,孙中山把人类历史分为人与兽争、人与天争、国与国争、国内相争等几个时期,认为这是历史进化的规律,又是世界潮流的趋势。他说:“所以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办法可以反抗。”他认为,历史的潮流是人民的心理和需要造成的。他说:“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若其势已成,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可转移也。”
根据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和人民心理造成历史趋势的观点,孙中山注重人的能动性,提出了“突驾”说。他说:“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他认为,历史不一定是“拾级而上”的,只要人们“决志行之”,可以实现历史的跃进。中国学习西方,可以后来居上,来一个跃进,赶上或超过西方。这便是他所谓的“突驾”。他说,中国有悠久的文化,近来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样下去,“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
(二)“知难行易”学说
在认识论问题上,孙中山主要探讨了心物、知行关系问题,提出了独特的“知难行易”学说。他首先从“名实”、“形神”角度阐明了心和物的关系。他说:“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他所谓的言论,主要指经过科学方法证实的“真知”。同时,他肯定知依赖于行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们的知识是从“行”中得到的,也只有行才能知。他说:“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由是观之,行其所不知者,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也。”又说“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费千百年之时间以行之,而后乃能知之;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经历试验而后知之;而后人之受之前人也,似于无意中得之。”知来源于行,也随着行的范围扩大及其发展不断增加。他说:“吾人之在世界,其智识要随事物之增加,而同时进步。”所以,人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其知识也越丰富。
关于知行关系,孙中山一方面认为人类文明发端于不知而行,行先知后,强调“不知而行”是人类进化的必要门径;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获得科学知识后,又可据此获得新知,主张行而后知,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说,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一反传统的“知易行难”说而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对许多事情很早就会做了,但长期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大量的事实说明,不是“知易行难”,也不是“知先行后”或“知行合一”,而是“知难行易”、“行先知后”。同时,知与行相比,知是困难的,行是容易的,所以要先“行”而后“知”,这是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实质。他认为,“知易行难”思想阻碍了数千年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妨碍了人们的革命行动,是革命党人思想上的大敌,中国革命之所以多次失败,是因为革命党人思想上受了“知易行难”的毒害。他的“知难行易”说,主要是破“行难”、倡“行易”,坚信“盖以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也”。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后来被戴季陶、陈立夫、蒋介石等人作了唯心主义的发挥和歪曲,形成了所谓“唯生论”和“力行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