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的编修

一、《清史稿》的编修

1914年,袁世凯政府按照历代修史的惯例,设立清史馆编纂清史,其用意还在于笼络清朝遗老,以文事饰治。清史馆以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任馆长(初名总裁),参加编修的有柯劭忞、缪荃孙、吴廷燮、朱师辙等一百余人。这些人大多是清朝遗老,在政治上反对共和,主张复辟,他们修史的宗旨是“修史以报故君”,借修史表达对前朝的忠心,史学观念陈旧。在体例上,他们商议怎样编纂,多数参加者同意采取《明史》体裁,沿用传统的纪传体。1927年,初稿写成,尚未综核,馆长赵尔巽虑及时局多变,又自感年已垂暮,急于刊行,定名为《清史稿》,交金梁等印行。金梁在办理刊印时,乘史馆诸人无暇顾及之机,擅将部分文稿增改,并作《清史稿校刻记》,印成后即运往东北400部,是所谓“关外本”。后来,原史馆之人发现金梁偷改了史稿,乃将金梁窃改的部分抽换,并把金梁私作的《校刻记》及增入的康有为、张勋列传抽出,是为“关内本”。

《清史稿》承袭旧史学的正史系统,分本纪12(25卷)、志16(142卷)、表10(53卷)、列传18(316卷),共536卷,起自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与传统的正史体例相比,《清史稿》有所变通,新立了《交通志》、《邦交志》2志,《畴人传》、《藩部传》、《属国传》3传,《诸臣封爵表》、《大学士表》、《军机大臣表》、《部院大臣表》、《疆臣表》、《藩部表》等6表,反映了社会部分新现象。

由于纂修者多为清朝遗老,《清史稿》宣扬了封建正统观念,站在清统治阶级的立场,对清王朝倍加赞颂,对清代诸帝歌功颂德,对清统治者的暴政劣迹曲意隐讳,而对反清者则竭力贬低、否定,诬称明末反清义士为“土贼”,太平天国起义为“寇”、“粤匪”,辛亥革命为“革命党倡乱”、“兵匪构变”,徐锡麟等英勇就义为“伏诛”。《清史稿》还为卒于民国的清室遗臣立传,以表彰其“不忘故君”之忠,记民国事皆用干支或曰“越若干年”而不认民国正朔,还把溥仪于逊位后所颁“谥典”书于遗臣的列传中,表明了编史者敌视民国、鼓励复辟的反动立场。

《清史稿》是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北洋军阀行将灭亡的形势下仓促付印的,缺乏总阅审定,故体例不一,纪、传、表、志不相配合,重复、疏漏甚多;内容也繁简失当,且与目录、序例互相牴牾,史实错讹不少。由于《清史稿》在体例、思想、技术诸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曾于1930年2月被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查禁,后不了了之。尽管如此,《清史稿》并非一无所长,它汇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整理为读者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