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方式的变革与西式礼节的流传

二、社交方式的变革与西式礼节的流传

进入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传播的进一步扩大,公众的社交方式也变得丰富起来,并随地域、城乡、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时的社交方式还处于转型期,总体上还不太固定,因此不同的人群恪守各自的习惯,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多多少少都有些变化,这就使民国社交方式呈现出变动性的特征,其趋势是由中转西,受西式风俗影响越来越大。

打招呼是当时最常见的社交活动,也是最基本的社交活动。人们在这种活动中常用的礼节有鞠躬、作揖、点头、脱帽鞠躬。鞠躬、作揖是中式社交方式,点头礼则是西礼中最普通的。如果戴着帽子,须把帽子摘掉再点头。施礼时可视对象不同或停或行,如遇长者,则必须停下脚步行礼。点头这种社交方式在当时的一些农村地区也已不再陌生,而为一些农民所采用。脱帽鞠躬礼是一种西礼,它与鞠躬这种中礼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表示恭敬的礼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在正式隆重的场合中使用,而后者则使用得较频繁也较随意。在施脱帽鞠躬礼时,施礼者用右手握住帽前缘中央将帽取下,双腿采立正姿势,上半身向前倾斜45度后恢复原状。一般而言,还礼者亦应鞠躬回礼,但长者或上级可以略略欠身点头即算回礼。

拜亲访友也是常见的社交活动。传统方式较为简单,一般不预先通报时间而随意性较大,客来主人往往留其用饭。而西方方式则有一些讲究:朋友间拜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4点到5点之间,或晚上8点左右,拜会日则多选星期天。如是首次拜访,则时间不宜过长,以二三十分钟为宜。拜访时,先按门铃,次将名片递与门房,进门后即脱去外套、帽子、手套,将其挂于衣帽架上再入客厅,与主人握手寒暄。握手,是访友中经常用的社交方式,在这方面,中国人西化的程度最深。握手时二人相距一步,握后上下微摇,受礼者为男士可重一些,如为女士则需轻握。受礼者如为长者或上级,则不可摇动。其中的规矩也挺多,如“与位高于我者见面时,必由位高者先伸手”;“与妇女见面时,必须由夫人先伸手”;“握手时不可混杂,尤忌作交叉式,如忙中偶尔失检必须重为之”[14]等。主人与客人握手寒暄完毕,双方落座,主人一般备烟茶待客。送客时,女主人先与来访者告别,但不送出客厅,男主人则一直把客人送到门口,并帮客人穿衣。最后,二人握手告别。受人拜访后,一般应于近期内回访,但双方都不轻易留客人用饭。

宴会、茶会、舞会也是民国时司空见惯的社交活动。

中式宴会讲究男女分座、辈分高低。八仙桌分上位、下位,位尊者居上位,位卑者居下位,不可乱坐。西式宴会则于举行前,由主人先发请帖,写明时间地点,时间一般安排在中午12点半或1点,有时安排在晚上。客人接帖后应于24小时内回复,言明来或不来。如去则应夫妻二人赴宴,一般不携带子女或其他亲友。因为西式宴会讲究“派对”,主人预先算好男女客人的数量,并安排一男一女互为“派对”,主人夫妇则必须分开坐。吃饭时客人按桌上名片落座,席间以“派对”为主谈话,但对周围的人也应照顾到。饭后往往有娱乐活动,客人不能马上告辞,可稍留片刻再与主人告别,但勿惊动他人。

茶会的时间往往选在下午4点至6点,主人或发请帖或登报通知客人,多由女主人发出。茶会地点不定,室内室外皆可。茶点或由侍者或由主人取给客人,其间大家可以自由交谈。

舞会多在夜间举行,“大抵九时开始,十二时以后终局”。舞场礼节完全西式,通常有以下几种:与已婚女士跳舞,先征得其夫同意;一曲舞毕,男士应将女舞伴送至原处,并鞠躬致谢;主动求舞者只能是男士;女士不愿跳,男士不可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