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形式上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其普遍地变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普遍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变为中国人民所易理喻的形式;二是内容上的中国化,即在内容上以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发展化,从而产生出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0世纪30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思想界得到广泛传播,为使一般民众易于理解和掌握这些深奥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通俗化的任务便迫切地提到了日程。艾思奇、沈志远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著名代表。
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专为大众写的“哲学讲话”——《哲学并不神秘》,此后,他在该刊上每期写一篇文章,到1935年11月,共发表了24篇,后来集结成书,名为《哲学讲话》,又名《大众哲学》。艾思奇在这本自称“入门的读物”中,开宗明义提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他用当时群众熟悉的事例,揭示哲学的真面目。他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失业或困难,有人想自杀,有人相信命运,有人奋斗求生,就是因为各人思想的根底不同,哲学思想就是人们的根本思想,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态度;为了正确认识事物,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懂得最正确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艾思奇的每次“讲话”,都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溶化在人们日常习见的、浅显的事例和熟知的谚语、故事中,像拉家常一样,娓娓写来,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比如,《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观念论和二元论》、《用照相作比喻——唯物论的认识论》、《不是变戏法——矛盾的统一律》等,采取谈话讲故事的体裁,使抽象的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哲学从玄妙的宫殿里,拉到了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初步懂得了什么是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等哲学道理;在《七十二变》中,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比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雷峰塔的倒塌》中,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正因如此,这本书一出版,便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成为一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立即风行全国。从1936年到1948年12月,竟印行了32版。李公朴赞扬说:《大众哲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还是仅有的贡献。”又说:“尤其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全是站在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者)的观点上写成的。新哲学本是大众哲学,然而,却没有一本专为大众而写的新哲学著作。”“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是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后,艾思奇陆续出版了《如何研究哲学》、《实践与理论》、《哲学与生活》、《知识的应用》等通俗哲学读物,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938年4月,艾思奇首先提议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在日常中也指导人们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而这也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然而,“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式的力量”。所以,“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提议发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实化运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发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运动,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以创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推动这一运动的开展,艾思奇、刘少奇、张闻天等人率先响应。艾思奇发表了《论中国的特殊性》、《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