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学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却是近代之事,民国以前,颜永京、王国维等人曾翻译出版过几本西方心理学的著作,学堂里也出现过一些心理学教科书,那是心理学在中国的最初介绍。进入民国后,这门学科才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
民国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22年以前为创建期,1922年以后为发展期。
1917—1922年期间,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北京大学心理实验室(1917);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高质量的心理学大学教材——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1918);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南京高师(后改为东南大学)心理学系(1920);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会组织——中华心理学会(1921),并首次发行了中国的心理学专门刊物——《心理》(1922)。
中国现代心理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是陈大齐(1886—1983)。陈大齐系浙江海盐人,民国初年任北京大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1917年,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北大心理实验室,次年又出版了我国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心理学大纲》一书。该书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介绍了当时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丰富内容和最新成就,突出阐明了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归纳并强调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它是陈大齐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讲义修订而成的心理学著作,问世后大受欢迎,10年间共出12版,对于心理学在我国的安家落户,起到了有力的奠基作用。
此外,在民族心理学、审判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方面,陈大齐也做过一些早期译介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最早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心理学家。1918年和1919年,他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日刊》上分别发表了《斥“灵学”》和《心灵现象论》两篇著名的战斗檄文[24],以现代心理学原理为武器,对当时的扶乩之风和中外灵学会假科学名义鼓吹的神灵论进行有力的剖析和批评,显示了刚刚诞生于中国的心理学的威力和魅力,对当时提倡科学、破除迷信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继陈大齐之后,以心理学为武器投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还有唐钺。他在“科玄论战”爆发后,发表《机械与人生》等论文,以科学精神反对玄学,起到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民国时期,中国心理学界曾产生过两个重要的组织,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中华心理学会,它1921年成立于南京,会长为张耀翔,发行会刊《心理》。该会最盛时,会员曾达235人。由于后来学术活动不经常,组织逐渐涣散,1926年后基本上不再有活动。1934—1936年间,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扩大,影响日增,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陆志韦等著名心理学家重新发起成立全国规模的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于1937年1月24日在南京召开,公推陆志韦为主席,以上年发行的《中国心理学报》作为正式会刊。后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学会的活动和刊物被迫停止。
除《心理》杂志和《中国心理学报》之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还出版了一些心理学期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立中央大学心理系等主办的《心理学半月刊》、《心理教育实验专篇》、《教育与心理》、《心理季刊》、《教育心理研究》和《心理建设》等。
与此同时,各种心理学著作也大量出版。据统计,1920—1940年,我国所出版的各类心理学书籍共有371种,其中编著206种,译著165种。尤以教育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部分为多。
高等院校建立心理学系或专业,开设大量的心理学课程,是民国心理学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继东南大学1920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系之后,上海复旦大学于1925年建立了心理学院;清华大学于1926年建立了教育心理学系,后改为心理学系,北京大学也于同年建立了心理学系。此外,全国还有十余个大学设立有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系(如厦门大学)或哲学心理学系(如金陵大学)。
这些大学心理学系或专业设置的课程门类较多,几乎涉及从心理学概论到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所有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内容。
除大学心理学系或专业之外,其他学科或专业也有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特别是教育学系或专业。民国时期,一般中等师范学校对心理学课程也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中国心理学是在传播近代西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时期,几乎所有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新成果、有影响的学派著作和思想都得到了传播。构造主义学派大师冯德和铁钦纳的名著《心理学导言》、《心理学》,分别由吴颂皋于1923年,金公亮于1931年译成中文出版;美国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詹姆士、杜威以及后起之秀桑代克、吴伟士的名著也被大量译成中文,如詹姆士的《心理学简编》(伍况甫译,1933)、《论情绪》(唐钺译,1944);杜威的《思维与教学》(孟宪承译,1936);吴伟士的《心理学》(谢循初译,1933);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陆志韦译,1926)等。
行为主义学派是在民国心理学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华生的许多著作都被译成中文出版。如《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臧玉淦译,1925);《1925年心理学》(张耀翔等译)等。著名心理学家郭任远不仅大量介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而且在实验和理论上均有所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关注。
格式塔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也受到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和介绍。在这方面,高觉敷、肖孝嵘的贡献最为突出。肖孝嵘是首先把格式塔心理学介绍给国内的人,“格式塔”一词由他首先译出,现已在国内通用。1933年,他出版《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率先对此派心理学作系统的介绍。继他之后,重要的译著还有高觉敷译考夫卡的《儿童心理学新论》(1933),译勒温的《形势心理学原理》(1945),译苛勒等的《格式心理学之片面观》(1935),傅统先译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6)等。
引进精神分析学派最有成绩的是高觉敷。他继夏斧心1929年译弗洛伊德《群众心理及自我分析》之后,于1936年分别高质量地译出了弗氏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除上述各流派的译介外,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宏观介绍与总结西方心理学史的翻译和著作。翻译如陈德荣译的《心理学史》(1931),谢循初译的《现代心理学派别》(1934),高觉敷译的《实验心理学史》(1935);著作如陶孟和的《现代心理学》(1922),崔载阳的《近世六大家心理学》(1926),邰爽秋的《心理学的派别》(1935),郭一岑的《现代心理学的概观》(1937)等。
当然,民国的心理学家们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心理学的简单介绍上,而是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心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郭任远、潘菽、郭一岑等人有突出表现。郭任远(1898—1970),广州汕头市人,曾留学美国。他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批评,产生过世界影响。1921年,他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批评锋芒直指心理学权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麦独孤,并且触及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此文震惊美国心理学界。此后几年,他相继发表《我们的本能是怎样获得的》、《反对本能运动的经过和我最近的主张》、《一个心理学革命者的口供》、《心理学里面的鬼》、《一个无遗传的心理学》等文(1928年合为《郭任远心理学论丛》,由开明书店出版)。观点虽不免有点“机械论”的色彩,但捍卫心理学的科学性,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郭任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出版过一系列研究和提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著作,如《行为学的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讲义》、《行为学的领域》等。对我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开展贡献最大。
此外,他关于鸟类胚胎发育以及训练猫不吃老鼠的实验研究,也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和好评。
潘菽十分注重心理学基本理论建设,特别是关注中国心理学走向。他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心理学发展的预言,曾在心理学界引起广泛讨论。代表作有《心理学概论》、《社会的心理基础》和《心理学的应用》等。
郭一岑、曹日昌是民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郭氏1934年编译《苏俄新兴心理学》,为中国最早介绍苏联心理学的译著之一。1937年,他编著《现代心理学的概观》,批评了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在立足点上的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通病,认为心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并强调其社会性,为我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体系的创建,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主要论著还有《遗觉之研究》、《内分泌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关系》等。曹日昌的名著则是1939年出版的《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
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面,汪敬熙有不少创造性的成果。他对白鼠活动与性周期关系的研究,对皮肤电反射与汗腺分泌关系的研究,对两栖类胚胎行为的研究,都有引人瞩目的突破。特别是关于皮肤电反射的研究,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他还是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用于脑功能研究的人。唐钺在白鼠的研究方面也较有成绩。
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汉字心理学的研究,在民国时期一直很活跃。艾伟(1890—1955)是这方面最为杰出的代表。他1938年首创中国教育心理研究所并任所长。所著《汉字问题》一书积25年研究而成,对提高汉字学习效能,推动汉字简化以及汉字中直排改为横排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著作除《汉字问题》外,还有《教育心理学论丛》、《教育心理实验》、《教育心理学大观》(三册)、《阅读心理》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字心理学的研究最为发达,内容包括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横直排问题、字词汇的调查以及教学问题、书法心理等多方面的研究,对推动心理学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取得过成绩的还有刘廷芳、沈有乾、周先庚、龚启昌等人。刘廷芳是第一本《汉字心理学》的作者;沈有乾用眼动视察研究法,在中文阅读横直排问题上有创见;周先庚发表过一系列汉字心理实验方面的重要论文,还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发明了四门速示机。对于汉字的完形结构,他也撰文进行分析,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即位置、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了基础。此外,他还研究得出了一条7岁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之为“周先庚曲线”。[25]
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试研究,是民国心理学最受社会关注,取得成绩也较大的一个领域。几乎所有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曾在此一领域有所作为。其中,陈鹤琴、肖孝嵘、黄翼、孙国华、廖世承、陆志韦是成就较大的几位。
陈鹤琴(1892—1982)1923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心理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观察、实验、教学和研究积累的资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1921年又与廖世承合作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不仅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有力地启发了同行,而且成果还很快转化成社会效益,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肖孝嵘侧重于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代表作有《儿童心理学》、《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应用》。在测验方面,他的主要成绩是着手修订了“墨跋智力量表”。黄翼侧重于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最有影响的作品有《儿童对奇异现象的解释》、《儿童绘画之心理》等。孙国华最为重要的论文首推1930年发表的《初生儿的行为研究》。
廖世承对民国心理学的较大贡献,在于心理测验。他除了与陈鹤琴编著了《智力测验法》之外,还编制了《廖世承道德意志测验》、《廖世承团体智力测验》等。1925年,他出版《测验概要》一书,为心理测验理论和方法方面的重要总结之作。
陆志韦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在测验方面的主要贡献是1929年和1936年两次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此外,他还是民国时期心理学学科建设最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有着广泛的心理学兴趣,致力于心理学教学,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高觉敷、张耀翔等人也是如此。高觉敷在系统传播西方心理学方面尤有杰出表现,他的不少译著,都成为了影响久远的心理学汉译名著。
工业工程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在民国时期也有初步发展。陈立是我国最早从事工业工程心理研究的心理学家,1935年他即出版了名著《工业心理概论》。丁瓒为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著名倡导者,著有《心理卫生论丛》、《青年心理修养》等书。
总之,心理学是民国社会科学的重要一翼,为日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