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新孔学

一、梁漱溟的新孔学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近代新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宋明理学思想和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柏格森“生命哲学”,是用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改造中国儒家哲学的产物,基本倾向是传统的儒学。对此他后来说:“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于佛学,然后转向儒学。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由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22]

(一)生机主义的宇宙观

梁漱溟把“生活”或“生命”视为宇宙的本体,由“生活”追溯到“意欲”,最后把“意欲”落实到“我”,建立了以“生活—意欲—我”为骨架的生机主义的宇宙观。

img

1939年梁漱溟与其学生们合影

他认为,宇宙的基础是“生活”,它本身没有客观实在性,完全从属于“生活”本体。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生命性,宇宙万物都是由“生活”本体创造的。他说:“照我们的意思,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有生活,初无宇宙。……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于生活而存者也。”他用生命主义哲学阐释了儒家传统思想,认为《易传》所讲的“生生之谓易”就是指“宇宙之生”,“生”是儒家最基本的观念。为了论证这一宇宙观的合理性,他对人类的生命活动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他认为,生命的载体(“生活者”)可以归结为“生命”过程,生命并不依赖于任何载体,只是一种神秘的流变过程。这种生命的流变过程,便构成了宇宙的变化和运动,即“相续”和“无常”。

那么,“生活”或“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梁漱溟认为是“意欲”。意欲通过人的小宇宙(眼、耳、鼻、舌、身、意)具体表现为每个人所面临的“表层生活”,构成“殆成定局”的大宇宙。意欲,是人的“意欲”,它最后必然要落实在“我”上。而“人”就是主体的“我”,则“一切生活都由有我,必有我才生活”。这样,宇宙的相续和无常便是作为主体的“我”活动后留下的轨迹,是意欲即“现在的我”努力奋斗的结果。由此,他的宇宙观进一步发展为“唯我论”。

这样,梁漱溟从“生活”(“生命”)观念出发,借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实质,形成了以“生命—意欲—我”为骨架的、带有鲜明唯心主义色彩的宇宙观。这个宇宙观,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陆王心学“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同时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观点,是他糅合东西方哲学的结果。

(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

梁漱溟借鉴本能、智能和直觉模式,使用唯识宗的术语,提出“三量”说的认识论。他把感觉称为“现量”,把“理智”称为“比量”,把直觉称为“非量”,对感觉和理智的认识作用进行贬抑,把直觉视为认识“生命”本体的唯一途径。

他认为,现量就是感觉,其行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影(亲相分)有质(本质)”,“影”是主体形成的认识,“质”是作为客体的对象,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便会形成感觉;二是“影要如其质”,即主体形成的认识与对象本身构成对应(“如”)的关系。基于这两个条件,不同的感觉可以认识对象的不同侧面,却无法认识对象本身,更不能把握对象的本质。所以,它的认识作用是很有限的。

比量智就是理智,其作用是“将种种感觉综合其所同,简别其所异,然后才能构成正确明了的概念”。它高于感觉得来的认识,然而,它非但没有深入对象的本质,反而离本质更远了。因为它得到的认识仅是“独影镜”的认识。理性认识使人背离了生命的本体,打破了“我”与宇宙的和谐关系,残害了人的本性,所以,他极力推崇“直觉”认识。

他认为,由感觉得到的影像和由理性形成的“死概念”都无法认识对象的本质,只有感觉与理性中间的“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对象的本质。他说:“光靠现量和比量是不成功的。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现量是无分别,无所得的;——除去影像之外,都是全然无所得,毫没有一点意义;如是从头一次见黑无所得,则累若干次仍无所得,这时间比量智岂无从施其简、综的作用?所以在现量与比量中间,另外有一种作用,就是附于感觉——心王——之‘受’‘想’二心所……‘受’‘想’二心所对于意味的认识就是直觉。”用心灵实体(“受”“想”二心所)直接形成的认识作用就是直觉,它超越了主、客观,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它才是认识形成的根本原因。按照他的分析,直觉不仅是一种有情味的知,而且也是人的先天本能,同时又是一种“带质镜”的认识,更是体认人的“内界生命”的途径。

梁漱溟的直觉主义的认识论,高扬直觉,目的在于为他的生机主义的宇宙观寻找认识论上的依据。其思想体系就是建立在直觉主义基础上的。但从总体上看,这套认识论曲解了人类的认识过程,把具体的认识活动抽象地分解为感觉、理智和直觉,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直线化了;将直觉视为不受物质制约的、独立的心灵实体,是违反科学的;高扬直觉,坚信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对象的本质,显然是过分夸大了直觉的认识作用。

(三)梁漱溟的伦理思想

梁漱溟从生机主义宇宙观出发考察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一套以“生命”为道德根源、崇尚“尚情无我”人格、建立伦理本位社会的思想。

第一,关于道德的根源问题。他认为,本能是道德的根源和基础,而本能就是“生命本性”的直接体现,因此“生命本性”就是道德的根源。他说:“动物都有互助的本能,”从这种本能才有社会,后来人类社会不过成于这个上边,所谓伦理道德也是有这‘社会本能’望而却步来的。”既然道德起源于本能,那么道德判断就不是理性的自觉,而只能靠直觉,只要是顺乎直觉的行为便是合乎道德的。

第二,关于理想的人格问题。他认为,“尚情无我”是最理想的人格,孔子便是典范。“尚情”是指如何培养和发挥基于“生命本性”的道德性,具体表现为:一任直觉,以求“对”;履行人道以求“安”;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以求“乐”。所谓“无我”,就是排除理智对直觉的干扰,去掉“计算之心”,灭绝“有欲”,达到“我欲”“无我”境地。

第三,关于理想的社会。他把社会关系归结为“情谊关系”,据此认为“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才是理想社会。这种社会是基于人们之间天然关系,由家庭推广而形成社会组织,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职业的分途。这种理想的社会就是中国古代社会。

总之,梁漱溟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印证儒家传统哲学,用直觉主义补充儒家的心性修养方法,用唯意志论充实传统的伦理思想,试图建立一套“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哲学体系,开创了“以洋释儒”新学风,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