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作家的创作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有许多其他作家在从事文学活动。这些作家没有像“左联”这样的严密组织,也没有像前一个时期那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他们往往只是一些见解比较接近的作家,在一起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共同进行活动,由此形成一种文学风尚。他们中间大体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郑振铎、王统照、巴金、靳以等为代表的进步民主主义作家,他们曾先后出版了不少文艺杂志,其中著名的有《文学》(郑振铎、王统照等主编)、《文学季刊》(郑振铎等主编)、《文季月刊》(巴金、靳以主编)、《文丛》(靳以主编)等。此外像“良友文学丛书”、“开明文学新刊”、生活书店的“创作文库”以及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都编辑和出版了许多优秀作品。另一部分是以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作家,他们所编辑的刊物有周作人在北京编的《骆驼草》,林语堂先后编辑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朱光潜编的《文学杂志》、沈从文编的《大公报》副刊《文艺》等。他们的创作重视艺术,讲究意象,距社会现实较远,有的还提倡幽默,表现“性灵”。散文小品和诗歌的内容都比较冲淡。
在中国现代新文学史上,老舍以其突出的成就而独树一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旗人家庭。幼年的苦难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2年,老舍开始创作,但到20世纪30年代,他才真正致力于文学。1933年,老舍写出了长篇小说《离婚》,并发表了《月牙儿》等较优秀的短篇小说。1936年,他又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它以一种朴素的叙述笔调,生动的北平口语,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而牢固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巴金是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位作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但他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了他以极大的影响。1927年旅法期间,巴金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28年夏天,他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发表之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之后,他又创作出了总题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1931年,他开始了其杰出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创作,前后花了近十年时间完成。“激流三部曲”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写出了一代新青年的觉醒,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其中觉新的形象最为丰富,也最为成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艺术典型。抗战爆发后,巴金又写出了“抗战三部曲”,长篇小说《寒夜》及一批短篇小说。巴金的短篇小说也丰富多姿、色彩缤纷。此外,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散文清丽流畅,叙事和抒情相融合,感情饱满,虚实相间且挥洒自如,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和光彩,可谓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巴金像
从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陆续开始文学活动并且作出引人注目的成绩的作家,如鲁彦、郑振铎、蹇先艾、李劼人、李健吾、沈从文等,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又各自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更多的收获。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鲁彦,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的小说作者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五个短篇集和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等。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往往以朴素而自然的语言,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行动的描写,将现实生活的严酷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鞭挞着小私有者的自私和狭隘,真实地反映着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悲剧,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时的社会。
郑振铎(1898—1958),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除了编辑文艺刊物,撰写理论批评,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之外,还写了少量作品。除《雪朝》集所收新诗和《山中杂记》所收散文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此集以朴实的文字留下了一组“将逝的中国旧家庭的片影”。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取材于文天祥《指南录》的《桂公塘》,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量,是这一时期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1926年,蹇先艾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受到鲁迅、叶绍钧及莫泊桑、契诃夫作品的影响,其作品多取材于家乡贵州农村,写平常人的平常事,文笔朴实无华,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的作家”。他早期的小说集有《朝雾》,集中代表作是《水葬》。20世纪30年代又陆续出版了短篇集《还乡集》、《酒家》、《盐的故事》、《乡间的悲剧》及散文集《城下集》等。其中《乡间的悲剧》、《赶驮马的人》、《盐巴客》、《在贵州道上》等,笔致严谨而朴素,地方色彩浓厚,饶有山城风光。
从事法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并写过小说《同情》的作家李劼人,从1935年起写了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第一部),描写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生活。这三部小说都以作者的故乡四川为背景,对当时地方上的风土人情、市民阶层心理和生活方式作了维妙维肖的刻画。广博的社会知识,善于描绘风土人情的本领,使这几部作品具有相当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
曾以小说《终条山的传说》而为人称道的李健吾,这一时期主要致力于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母亲的梦》(独幕剧)、《梁允达》(独幕剧)、《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等。后者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是20世纪30年代知名于文坛的作家。他1902年出生于湘西的凤凰县。1924年,开始创作小说。自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他出版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八骏图》等20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很广,有描写旧军队生活的,如《入伍后》、《传事兵》等;有描绘城市人情世态的,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而最具特色的作品是反映湘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旅店》、《夜》、《还乡》、《边城》等。写于1934年的《边城》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它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的生活,及外孙女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围绕着这个故事,对这个僻远边城的自然景致、生活风习和人物性情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地方色彩极为浓厚。小说的细节描写,从日常生活到节日活动,从平凡无奇的摆渡到引人入胜的龙舟竞赛,都写得逼真生动。他的小说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官僚、军阀、资本家、政客、土豪,也有士兵、渔夫、船夫、小贩、娼妓以及工人、学生等,组成了当时社会广阔的世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