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1.陶磊:《试论西周的公族土地所有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1997年)。
2.陶磊:《试论春秋列国的土地所有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3.陶磊:《晋侯苏钟与月相四分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4.陶磊:《月霸考》,载《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陶磊:《初吉月首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6.陶磊:《太一生水发微》,载《古墓新知》,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7.陶磊:《郭店儒简与告子学说》,载《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8.陶磊:《早期儒家与易学》,《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9.陶磊:《月相新札:哉死霸》,《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0.陶磊:《月相新札:生霸吉》,《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1.陶磊:《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本的初步研究》,载《简帛研究二〇〇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陶磊:《<恒先>思想探微》,载《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陶磊:《斯文与中庸之道——兼谈“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证据的问题》,载关世杰主编《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陶磊:《明堂考论:以上古宗教、宇宙论的变迁为背景》,载《浙大史学精粹——中国古代史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15.陶磊:《萨满主义与吴越文化:理解吴越的一种方式》,《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6.陶磊:《<太一生水>的再认识》,载《简帛研究201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7.陶磊:《早期儒学与古典政治》,《古典研究》2014年春季卷。
18.陶磊:《<易传><中庸>与宋明理学》,《古典研究》2015年夏季卷。
19.陶磊:《早期儒家与神秘主义》,《古典研究》2016年夏季卷。
20.陶磊:《萨满主义与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注释】
[1]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早期国家形态的演进上,如苏秉琦先生基于考古材料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方国、帝国的线索,古史学界还有其他不同的讲法。
[2]Mircea Eliade(埃利亚德)指出,根据许多传统,在神话时代,所有人(原词用men)都有飞行的能力,所有人都可以上天。参见其Shamanism: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萨满主义:古代的神游技艺》),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第478页。中国上古的绝地天通也可以放在这个大的背景中去观察。
[3]关于大有卦爻辞的解释,参拙著:《周易新解:萨满主义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关于明堂的讨论,参拙文:《明堂新探:以上古宗教宇宙论的发展为背景》,载《浙大史学精粹》(中国古代史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4页。
[5]笔者对于《保训》的解读,参拙文:《清华简<保训>浅识》,该文系提交给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6月17—18日)的论文,见会议论文集第287—291页。
[6]参拙著:《斯文及其转型研究》第一章“政治的发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41页。
[7]萨满主义文化中存在巫统、血统的分疏,不限于中国境内,据埃利亚德所述,Yukagir、Koryak、Chukchee等部族也有所谓“家萨满”的存在(前揭书246—247页),这意味着这些地方的萨满主义文化中也存在巫统、血统的问题。
[8]关于上古北方存在两位方位帝的认识,参拙著:《巫统、血统与古帝传说》上编“五帝构成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4—54页。
[9]关于商后期的宗教斗争,参拙著:《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第一章“从萨满文化看上古宗教的变迁”,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46页。
[10]埃利亚德曾提到,新几内亚东面的Dobu,巫术礼仪者与神游者的结构性差异默认的是基于性别的分界。见前揭其著第363页。
[11]关于商周之际女性地位的讨论,详参拙稿《<周易>所见商周之际的女性与婚姻》,见拙著:《周易新解:萨满主义的视角》附录六,第226—239页。
[12]“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参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2页。
[13]西汉虽制礼,然始终不合周礼,至汉元帝始欲回复古礼;王莽新朝欲复辟古制,结果天下大乱;东汉章帝时曹褒建言制礼,然不了了之。参向晋卫:《两汉时期的“制礼”运动》,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02—105页。
[14]参刘波:《浙江地区西汉墓葬的分期》,《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第58—69页;黎毓馨:《浙江两汉墓葬的发展轨迹》,《东方博物》第9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汉志》数术略记录了一百零九家(中华书局点校本作“百九十家”,衍“十”字),两千五百多卷书[(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75页];东汉时代的数术典籍数量不明,据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管)辂别传》,言其时“术数有百数十家,其书有数千卷”[(晋)陈寿:《三国志》卷29《魏书·方伎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827页],数量较《汉志》有增加,具体情况难以详知。
[16]参拙著:《从巫术到数术》第五章“从神话到宇宙论”,第130—157页。
[17]前述巫师中的玄冥与禺强的分化,在红山文化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而这种痕迹在年代更早的北方就存在,也就是说,绝地天通前,北方民族就已经存在人神分离。这个北方民族应该就是通古斯人。后来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清朝,都是这个族源。而这两个族群又都好儒,这当与他们在文化上与中华具有同源性有关。
[18]参拙文:《萨满主义与吴越文化:理解吴越的一种方式》,《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126—135页。
[19]埃利亚德在论述South Borneo的Ngadju Dyak的宇宙观念时,提到了其一个特别的概念,尽管他们知道上面与下面的世界,但他们不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第三个世界,而是上下两个世界的总和。见前揭其著第284页。这个宇宙观与良渚文化的宇宙观有相似之处。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相应的模式,也是天地一体观念的体现,当是南方文化的内容。
[20]参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第15—22页。
[21]参孟原召:《屈家岭文化的北渐》,《华夏考古》2011年第3期,第51—63页;刘俊男:《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第23—62页。需要指出的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与下游的文化又有差异,还有待更具体深入的研究。
[22]参埃利亚德前揭书第4—5页。
[23]据埃利亚德的叙述,北方与南方的萨满主义内容上的不同有些确实可以与中国联系起来,比如家萨满,其书中提到Yukagir、Koryak、Chukchee等部族都有存在(前揭书第246—247页),并且讲在Yukagir女性不可以充当家萨满。这些部族都属于北方。而其讨论印度尼西亚、大洋洲等地的萨满主义的宇宙观、神话,则强调了其女性的特征。这些内容上的差异在中国上古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中都有存在。
[24]这个差异置于南北萨满主义神学的差异背景中更容易理解,据埃利亚德所述,北方的萨满主义更强调萨满借助神灵的力量完成宗教行为,而南方凸显更多的是所谓神灵附体,所谓“possesion”。尽管埃利亚德强调“possesion”不要与萨满主义混淆(前揭书第346页)。但在笔者看来,南方的这种“possesion”其实也是南方强调同一的体现,神灵与人的同一;北方虽强调萨满的神游能力,但人与神并未混淆,这或许是北方可以从神话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实现人神分离的基础。
[25]在《萨满主义与早期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第169—178页)中,笔者将南北神秘主义差异的基础诉诸阴精与阳精,灵应该就是阴精的结果,也是以精气为基础的。
[26]埃利亚德在讨论中国萨满主义时,注意到中国道教与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宗教文化中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在神灵附体后自发的对萨满行为的模仿(前揭书,第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