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前的朝琉关系
早在1386年,朝鲜半岛还处在高丽王朝统治时期(918—1391),出使明朝的贺正使李崇仁(字子安,号陶隐,1349—1392)在明太祖上早朝以及觐见皇太子时遇到琉球使臣,因此作《咏流求》诗,曰:“插羽仍将帛裹头,斑衣却使别人羞。说来言语侏甚,土贡唯看果下驹”[5],颇有些文化自得的吟唱。1392年,朝鲜王朝(1392—1910)建立,很快向明朝行“事大”之礼,频繁派遣使臣入明朝贡。时琉球山北、山南、中山三王并立,均派遣使臣入明。到1429年琉球统一,继续入贡明朝,没有间断。
万历朝前,两国入明朝贡使臣在北京偶有相遇,相互的交往基本上属使臣间的私人行为。官方层面,两国存在直接的通交。1392年,朝鲜王朝刚建立,琉球中山王便遣使入朝鲜。[6]之后,察度又多次派遣使臣。据统计,太祖年间(1392—1398),中山王4次派使臣到朝鲜,或遣送被倭掳掠以及遭风到琉球的朝鲜人,或进献方物。[7]之后在朝鲜定宗(1398—1400)、太宗(1400—1418)年间,中山国不断有使臣到朝鲜。对此,朝鲜的态度虽不算积极,但也是“受而厚报”。[8]太宗十六年(1416),朝鲜首次派使臣前往琉球,带回“为倭寇所掳、转卖于琉球国四十四人”。[9]世宗(1418—1450)时期,朝鲜方面亦有派遣使臣到琉球的纪录。
琉球统一后,双方这种使臣互往更为频繁。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琉球使臣入朝鲜最多的时期是在世祖年间(1455—1468),共有15次,超过一年一次。之后有所减少,成宗年间(1469—1494)有13次,燕山君时期(1494—1506)2次,中宗年间(1505—1544)仅3次[10]。琉球使臣前往朝鲜主要是从事贸易活动,送还朝鲜漂流人和一些被倭所掳、之后又被转卖到琉球的所谓“被掳人”;而朝鲜方面多以答谢和送还琉球漂流人为主,兼以赍送书籍。从来往的国咨上看,双方都采用明国号[11],表明其在承认明朝朝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友好“交邻”关系。
不过这种“交邻”关系到16世纪初因为“伪使臣”事件的频繁出现而告一段落。所谓“伪使臣”事件,是指日本商人冒充琉球使臣到朝鲜半岛从事贸易活动。事实上,世宗(1419—1450在位)以后,琉球和朝鲜的交流逐渐被博多港和其他北九州地区往返琉球的船只所控制,许多情况下,琉球政府授权由这些地区的商人代表琉球使节和朝鲜往来。[12]但代表琉球使臣的商人常常改变琉球和朝鲜官方往来的内容,甚至自称琉球使臣从事贸易活动。1423年,朝鲜方面就发现“有称琉球国使送人,将土物来进,其书契、图书皆非琉球国”。[13]之后,“伪使臣”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伪使臣大多是九州、对马岛的商人。据统计,从1461年到1524年共有21次琉球使臣入朝鲜的纪录,但其中大多数是伪使臣。[14]到16世纪初,朝鲜方面以此为由断绝了和琉球的直接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