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
秦桦林
秦桦林
秦桦林,1981年生,山东青岛人。2014—2017年于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讲师,从事敦煌学、简帛学研究。
1930年以来,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便是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以下简称“陈序”)中写下的“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1]。一般认为,“第一个使用敦煌学这个名词的是中国的陈寅恪……这个名称从此就沿用下来”[2]。
1989年,池田温在《敦煌学与日本人》一文中首先提出异议:“‘敦煌学’一词什么时候、由谁开始使用的还不是很明确……石滨纯太郎在大阪怀德堂夏期讲演(1925年8月)时,已经使用过若干回‘敦煌学’这个词,如此看来,‘敦煌学’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使用了。”[3]池田温依据的是1943年出版的石滨纯太郎所撰《东洋学之话》一书。2000年,王冀青发表《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以下简称“王文”),根据东洋文库所藏石滨纯太郎《敦煌石室的遗书》小册子(1925年印),进一步具体论证了他使用“敦煌学”一词要早于陈寅恪,并推测陈寅恪很可能“在1930年写序时已知道此前日本已有‘敦煌学’一词的存在”[4]。该文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学者认为王文的观点“可以说是在池田温先生的结论基础上,又有所发展”[5],有的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陈寅恪先生使用‘敦煌学’一词是否受到了石滨纯太郎的影响”[6]。以上虽为细事,但亦有关敦煌学史该如何书写的宏旨,正如方广锠所言:“这虽然只涉及一个名词的首创权,但确是敦煌学史上不可回避的问题。”[7]
众所周知,在词汇史研究中,尽量搜罗爬梳现存所有文献,从中寻找出某词的始见用例,对于确定某词的出现时间来说,自然是客观、有效的方法。但对于词汇中的特殊门类——“术语”进行研究,除了使用上述文献排比的方法,还应将某一术语落实到具体的学术史中考察其来龙去脉。一般来说,某个赋予特定含义的新名词,从个别学者初步提出到学术界逐渐接受,进而演变成一门学科的专用术语,无疑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该学科自身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从术语接受的角度来重温早期敦煌学史,会发现“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terminologicalization)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