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谋的设置

一、参谋的设置

唐五代的军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临时性的征行军队,由总管、元帅、都统、招讨使等率领;二是固定性的常驻军队,是指以节度、团练、经略等使为首的藩镇军队。对这两类军队中的参谋,唐代典志皆有所记载,如《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在元帅、都统府僚佐中记有行军参谋:

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都统、副都统,行军长史,行军司马、行军左司马、行军右司马,判官,掌书记,行军参谋,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中军都虞候,各一人。[5]

元帅、都统、招讨使是为了平定叛乱而临时设置的,“兵罢则省”[6],其幕府文职僚佐多从朝臣中选任,如武则天时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契丹,以“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参谋”[7];安史之乱爆发后,新即位的唐肃宗任命房琯为兵马元帅,试图收复两京,房琯以“给事中刘秩为参谋”[8];唐德宗时淮西李希烈叛乱,诏以普王李谊为诸军行营兵马元帅,进攻希烈,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归崇敬“寻兼普王元帅参谋,累加光禄大夫”[9]。这些总管、元帅府的参谋,由右拾遗、给事中、翰林学士等朝廷近臣充任,大多官高职显,地位重要。

《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在记述藩镇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及其他诸使之僚佐时[10],没有提到参谋,但《通典》卷三二《职官典十四》、《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则记载节度使府有参谋,分别为:

节度使……有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无员(或一人,或二人,参议谋画),随军四人。[11]

节度使: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无员数也),随军四人。[12]

在唐代各种史料中,节度参谋所见最多,最知名的例子是诗人杜甫,“上元二年(761)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13]另如窦常,贞元十四年(798),“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14];元结被“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15],皆属其例,不胜枚举。从他们所带的检校官(工部员外郎)、试官(校书郎、右金吾兵曹参军)、兼官(监察御史)来看,[16]其地位比元帅府的行军参谋要低得多。

除了典志所载元帅、都统、节度使府及总管府外,其他诸使幕府是否也设参谋呢?严耕望曾举张建封为例,以说明观察使亦置参谋,其史料依据是《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所记“大历(766—779)初,道州刺史裴虬荐建封于观察使韦之晋,辟为参谋”。[17]道州属湖南观察使管辖。唐代节度使掌军事,观察使理民政及监察,后者的职掌与军队事务无关,不应当设置参议军机的参谋。那么,湖南观察使韦之晋为何辟署张建封为参谋呢?原因是他兼领了都团练使,张建封所任者实为都团练参谋。据《新唐书》卷六九《方镇表六》“衡州”条记载,广德二年(764),“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治衡州”。[18]观察使是藩镇的基本长官,[19]他带有都团练使才能掌领军事大权,才可设置参谋。作为当时代人,杜佑在《通典·职官典十四》中记过这么一笔:

永泰(765—766)以来,都团练使稍有加置参谋者。[20]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记载,大历四年(769)二月“辛酉,以湖南都团练观察使、衡州刺史韦之晋为潭州刺史,因是徙湖南军于潭州”[21],韦之晋正是以湖南都团练使的身份,掌领湖南军,才在其都团练使幕府中设置并辟署张建封为参谋。严耕望所论观察使亦置参谋,实际上是混淆了藩帅一身二使的特点,误解了观察使与都团练使的不同性质,前者与军事无关,后者因掌领军队才设置参谋。需要注意杜佑的话中“稍有”二字,意即只有一部分都团练使加置了参谋,而非全部,故大历十二年(777)五月中书门下奏请“厘革诸道观察使、团练使及判官料钱”,提到观察使、都团练副使、观察判官、都团练判官、支使、推官、巡官等职,[22]中无参谋,就是都团练参谋并非普设之故。

前揭《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记载“元帅、都统、招讨使,掌征伐,兵罢则省”[23],招讨使也和元帅、都统一样,在幕府中设置参谋,这为《李荣初墓志》所证实:

《唐故容管经略招讨处置使参谋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陇西李公墓志》

公讳荣初,字□□,陇西成纪人。……先是,容管一十四州自乾元(758—760)初为西原贼帅梁牵等分裂而据,王祭不供。承招讨除者六七辈,皆无功而还。天子慎择贤哲,委而从之。乃命武陵郡守太原王公翃,喻以祸福,先招而后讨,有以见皇上好生惜战之德也。太原素钦公之景行事业,三顾于草庐之中,咨以强兵之术。公以姻懿见托,俯而从之。乃尊为军师,迁本寺司直、兼监察御史。事无大小,询而后决。故兵不血刃,卒以谋胜,实系公之筹略也。不然者,何复容之容易乎?王公封章上闻,归绩于公。明诏裒之,换殿中侍御史,加银印赤绂。[24]

《旧唐书》卷一五七《王翃传》载其于“大历五年(770),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25]当时容州失之于岭南蛮酋梁崇牵及西原张侯、夏永,前后六任经略使陈仁琇等均未能收复,容州刺史只能寄理于藤州或梧州。王翃到任后,发兵平定梁崇牵之乱,收复容州,因功“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讨处置使”。[26]王翃延聘李荣初为军师,向他咨询强兵之术,筹谋兵略,最终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对照李荣初所任使职及其兼带的试官(大理司直)、兼官(监察御史)、章服(赐绯鱼袋)及行为事迹,可知墓志中的“军师”即容管经略招讨处置使参谋。经略使为常设之镇军,招讨使属于临时之行军,皆与军事相关,故在其幕府中设置参谋。[27]

以上所论总管、元帅、都统及节度、团练、经略、招讨使,或临时性行军,或常设性镇军,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与军事有关,故需设置参谋一职来参议军机事务。还值得注意的是,五代时出现了一个比较奇特的官职——天文参谋,隶属于司天监。后晋“天文参谋赵延乂、杜升、杜崇龟等,以新历与《宣明》、《崇玄》考核得失,俾有司奉而行之,因赐号《调元历》”。[28]此前在后唐同光二年(924)二月“丙子,以随驾参谋耿瑗为司天监”。[29]这些参谋精通天文、历法知识,与原先参议军机的职掌虽然略有关联,但发生的变化却是极为显著的。关于此点,后文将结合敦煌文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