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论
2025年09月10日
四、结 论
曹操纵横驰骋的二十余年,正是风云变幻的动乱时代,其经国方略在空间的展开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上述三个阶段的政区建置特征来分析曹操的经国方略,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曹操,从年少举孝廉,“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到“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131]是他作为汉天子臣民的最高理想;遭遇董卓之乱后,关东诸将狐疑顾望、各怀私心,唯有曹操与孙坚“蹶起以与卓争死生”,“当斯时,操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可知也”。[132]汉天子在长安,关东诸将人怀非望,而曹操在兖州积极勤王,时“诸将方争据地以相噬,操所用力以攻者,黑山白饶也,兖州黄巾也”[133]。迎立献帝后,曹操虽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很难说有多少实际效果,篡汉没有现实意义,这一阶段的政区建置表现出以天下祸乱为己任的治世情怀。他统一北方后的政区建置通过破汉立曹的地缘政治格局,透露出谋篡信息。此后,曹操致力于鼎立格局中的体国经野,继续“吾为周文王”[134]的经国方略。
要之,曹操“出天子于棘篱饥困之中,犹得奉宗庙者二十余年”[135],名义上可谓全德而终。比起虚名,曹操也许更注重经国济世的实践意义,正如他曾引用孔子所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136]所表达的政治情怀,这也和他所引领的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原载《中国史学》第20卷,2010年10月25日,京都·朋友书店,第3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