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文

1.马娟:《试析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马娟:《元代回回法与蒙古法之间的冲突与调适》,《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马娟:《马八儿国与元朝之往来及其相关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马娟:《元代钦察人燕铁木儿事迹考述》,《元史论丛》第十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The Conflicts between Islam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ir Influence in the Yuan Dynasty,Eurasian Influence on Yuan China,edited by Morris Rossabi,published by ISEAS Publishing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Singapore,2013.

【注释】

[1](元)释祥迈:《至元辩伪录》卷3,《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89册第448页;另见《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3册第23页。

[2]A.C.Moule,Christians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Northumberland Avenue,w.c.2,New York and Toronto:The Mac Millan Co.,1930,p.216.参郝镇华译:《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45页。该词又写作Tarci,见The Mongol Mission,ed.by Christopher Dawson,New York:Sheed and Ward,1955,p.41.又,周良霄先生对该词有详细解释,可供参考,见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5页第88条注释;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6—207页;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70页。

[3]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王国维全集》第1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74页。

[4]‘Ala-ad-Din‘Ata-Malik Juvaini,Genghis Kha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Conquer,tr.by J.A.Boyle,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p.64.按,J.A.Boyle英译并未给出“基督徒(Christian)”之波斯文转写形式,不过,A.C.Moule在引用《世界征服者史》的这条史料时给出了该词波斯文的拉丁转写形式,即Tarsā,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pp.216—217.Tarsā意为畏惧,指畏惧真主。

[5]何克俭、杨万宝编著:《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6](唐)杜环:《经行记》,原书已佚,今见(唐)杜佑:《通典》卷193《边防九·西戎五·大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66页。

[7](宋)赵汝适撰,杨博文校注:《诸蕃志》卷上《志国·白达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0页。

[8]王叔磬:《关于萨都剌的族属、家世、籍贯、生卒年、一生官历问题的考证》,《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第1—17页。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8《西戎·大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6页。

[10](清)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卷29《元世各教名考》,1902年重刊于东京,第4页。

[11](明)陈诚撰,黄连宽点校:《西域番国志·撒马儿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1—82页。

[12]《诸蕃志》卷上《志国·白达国》,第109—110页。

[13](明)止云居士编、白云山人校:《万壑清音》卷之4《西游记·回回迎僧》,《善本戏曲丛刊》第4辑,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第1册第270页。按,《万壑清音》未标明编者,据天一阁抄本《录鬼簿》补。

[14]《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第8页。

[15](清)戴肇辰修:光绪《广州府志》卷103《金石略七》,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2册第705页上。按,“且其不立象”,原文如此。

[16]白寿彝:《跋<重建怀圣寺记>》,收于《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8页。

[17]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18]关于萨都剌之族属,争论颇多,参见:谷苞:《元代维吾尔族人萨都剌》,《新疆文学》1963年11月;张旭光:《萨都剌生平仕履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第331—352页;林松、白崇人:《萨都剌族籍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第32—38页;王志华:《关于萨都剌的族别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第114—120页;房建昌:《萨都剌为阿拉伯人》,《江汉论坛》1983年第2期,第81页;杨志玖:《萨都剌的族别及其相关问题》,《南开学报》1983年第6期,第24—31页;王叔磬:《关于萨都剌的族属、家世、籍贯、生卒年、一生官历问题的考证》,《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第1—17页,同氏另有《关于萨都剌的族属家世的考证》,载《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第65—72页,内容基本与上文相同;萨兆沩:《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86—91页;桂栖鹏:《元代进士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杨光辉:《萨都剌生平及著作实证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7—68页;Donald Lavern Johnson,Sadula:Theme of Natur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hi Verse of a Yuan Period Poet,M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92,pp.6-7.

[19](明)僧大闻:《释氏稽古略续集》卷1《雪岩禅师》,《大正藏》第49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第909页。

[20](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9《断崖和尚塔铭》,《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中国书店影印,1989年,第81册,第337页。

[21]《道园学古录》卷48《大辩禅师宝华塔铭》,第81册,第334页。按,《目录》中作《大辩禅师塔铭》,第81册,第15页。

[22](元)王恽:《秋涧集》卷43《雪庭裕公和尚语录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4页下。

[23](清)厉鹗:《宋诗纪事》卷93谓:“祖钦号雪岩,住袁州仰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66页;(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之壬上》作“仰山禅师祖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379页。

[24]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4册1982年,第2154页。

[25](元)萨都拉:《雁门集》卷1《赠钦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页。

[26](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2,《大正藏》第49册,第377页。关于光教律师法闻,《释氏稽古略续集》卷1亦有记载,皆本《佛祖历代通载》,文字稍有不同,《大正藏》第49册,第911页。

[27]《雁门集》卷1《送闻师之五台》,第9页。

[28](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下》卷1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31页。

[29]《雁门集》卷2《寄金山长老》,第44页。

[30]《雁门集》卷2《寄金山长老》,第44页。

[31]《雁门集》卷2《复次前韵柬龙江上人》,第48页。

[32]《雁门集》卷2《用韵寄龙江》,第49页。

[33]《雁门集》卷2《忆鹤林即休翁》,第44页。

[34]这从萨都剌《春日登北固多景楼奉即休长老二首》中“当时霸主分三国,此日吴禅老一龛”之句也可得到证实,《雁门集》卷3,第73页。

[35]《雁门集》卷2《休上人见访》,第57页。

[36]《雁门集》卷2《寄鹤林休上人》,第58页。

[37]名道衡,颇聪慧,识道理,见(元)陶宗仪:《辍耕录》卷9《女谏买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7页。

[38]事见《释氏稽古略续集》卷1,《大正藏》第49册,第915页。

[39]《雁门集》卷1《赠仁皇讲师达上人》,第19页。

[40]《佛祖历代通载》卷22,《大正藏》第49册,第377—378页。

[4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85《丁鹤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13页。

[42]《元西域人华化考》,第48—49页。

[43](明)丁鹤年:《丁鹤年集》卷1《逃禅室卧病柬诸禅侣》,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页。

[44]《丁鹤年集》卷3《方外集》,第30页。

[45]《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第16页。

[46]《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第18页。

[47]《丁鹤年集》卷3《方外集》,第27页。

[48]《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第18页。

[49]《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第14页。

[50]《明史》卷285《丁鹤年传》,第7313页。

[51]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534、209页。

[52]《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0—41页。

[53]《元西域人华化考》,第49页。

[54]分别见《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逃禅室述怀十六韵》,第14页、《二灵寺守岁》,第16页、《逃禅室卧病有怀故乡柬诸友生》,第20页;卷3《方外集·悼湖心寺壁东文上人》,第35页、《风泉清听诗为文极禅师赋》,第27页、《白云精舍诗为诸暨上人赋》,第28页、《寄见心长老二首》,第31页、《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第18页、《送铁佛寺益公了庵朝京游浙》,第30页、《白石诗为琦公宗师赋》,第35页。

[55]《明史》卷285《丁鹤年传》,第7313页。

[56](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11《高士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2—153页。

[57](明)宋濂等:《元史》卷202《丘处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24页。

[58]《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第575、576—577页。

[59]《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第576页。

[60]《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下,第602页。

[61]《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第588页。按,《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对该地的名称并不统一,用字亦有不同,原注“邪迷思干大城,大石有国时名为河中府”,第592页,书中有些地方又作“寻思干”,均指今撒马尔罕。

[62]《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第602页。

[63]党宝海译注:《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64]《万壑清音》,第270页。

[65]《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第24—25页。

[66]张泽洪:《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道教》,《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71—80页。

[67]《萨都剌生平及著作实证研究》,第217页。

[68]《萨都剌生平及著作实证研究》,第221页。

[69]张泽洪:《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道教》,《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80页。

[70]《雁门集》卷7《过紫薇庵访道士三首》,第180页。

[71]《雁门集》卷7《紫薇观道士冯友直与余同宿菌阁次日余过元符宫友直同僧安上人过五云观写诗赠友直》,第204页。

[72]《雁门集》卷7《紫薇观道士冯友直与余同宿菌阁次日余过元符宫友直同僧安上人过五云观写诗赠友直》,第180页。

[7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74]《雁门集》卷9《题玄妙观玉皇殿》,第233页。

[75]《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道教》,《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71—80页。

[76]《雁门集》卷6《赠谢舜咨羽士》,第152页。

[77]《雁门集》卷7《夜宿升龙观》,第170页。

[78]《雁门集》卷7《送刘云江还茅山》,第188页。

[79]《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2册第1055页。

[80]《雁门集》卷7《酬张伯雨寄<茅山志>》,第203页。

[81]《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3册第1816页。

[82](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外录卷二·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4册第167页。

[83]《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3册第1816页。

[84]《雁门集》卷13《梦张天雨》,第368页。

[85]《元史》卷202《释老传》,第4528—4529页。

[86]《雁门集》卷7《和闲闲吴真人二首》,第186页。

[87]张泽洪:《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43—46页。

[88]张泽洪:《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46页。

[89]《丁鹤年集》卷1《海巢集》,第5页。

[90]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6页。

[91]《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第17页。

[92]《丁鹤年集》卷3《方外集》,第28页。

[93]《丁鹤年集》卷2《哀思集》,第19页。

[94]许地山:《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95]《丁鹤年集》卷3《哀思集》,第36页。

[96]《丁鹤年集》卷1《海巢集》,第9页。

[97]《丁鹤年集》卷4《续集》,第57页。

[98]《丁鹤年集》卷4《续集》,第36页。

[99]张泽洪:《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44页。

[100]《遗山集》卷35《清真观记》、卷39《清真道院营建疏》,四部丛刊初编本;《秋涧集》卷56《卫州创建紫极宫碑铭》,第161—162页;《道园学古录》卷47《玉笥山清真宫碑》,第81册第328—329页;《揭文安公集》卷12《乐工碑》,四部丛刊初编本;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清真观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12页。

[101](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1《次韵赠峨眉侯道士筑宫江陵》,四部备要本,第116页上。

[102]《元西域人华化考》,第39—40页。

[103]《元史》卷190《儒学二·赡思传》,第4353页。

[104]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页。